后天性外耳道狭窄及闭锁
后天性外耳道狭窄及闭锁通常由外伤、炎症反复刺激、手术并发症或肿瘤压迫等因素引起,主要表现为听力下降、耳闷胀感及反复耳部感染。可通过手术重建、抗炎治疗、佩戴助听器等方式干预。
1、外伤因素
耳部机械性损伤如撞击、异物插入可能导致外耳道软骨或骨部瘢痕增生。伴随局部疼痛和血痂形成时,需清除异物后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预防感染,瘢痕稳定后考虑外耳道成形术。
2、慢性炎症
长期外耳道炎或中耳炎分泌物刺激会使皮肤增厚纤维化。患者常有耳痒、黄色分泌物症状,急性期可用盐酸左氧氟沙星滴耳液联合口服头孢克洛分散片,慢性期需手术切除增生组织。
3、医源性损伤
耳部手术如乳突根治术后可能发生外耳道粘连。术后早期使用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冲洗可减少纤维化,已形成闭锁需行鼓室成形术联合耳道再造。
4、肿瘤压迫
外耳道骨瘤或耵聍腺瘤持续生长会侵占耳道空间。CT检查可见占位性病变,确诊后需手术切除肿瘤并行耳道修复,术后病理为恶性时需补充放疗。
5、放射性损伤
头颈部放疗后血管内皮损伤可导致耳道软组织挛缩。这类患者需长期使用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局部注射延缓进展,严重狭窄者需皮瓣移植修复。
日常需避免掏耳等机械刺激,游泳时佩戴防水耳塞防止污水进入。出现耳痛、流脓等感染症状应及时就医,术后患者需定期复查耳内镜观察恢复情况。饮食注意补充维生素A、C促进黏膜修复,避免辛辣食物减少耳部充血。听力障碍者可选择骨导式助听器改善交流,但需注意清洁防止继发感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