肠腺癌是什么病
肠腺癌是发生在肠道腺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,属于结直肠癌的主要病理类型,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,随病情进展可出现便血、腹痛、排便习惯改变等表现。
1、发病机制
肠腺癌的发生与基因突变累积有关,APC基因、KRAS基因等异常可导致肠黏膜细胞异常增殖。长期慢性炎症刺激如溃疡性结肠炎,或高脂低纤维饮食等环境因素可能加速这一过程。典型病理表现为腺管结构破坏,癌细胞浸润肠壁各层。
2、高危因素
年龄超过50岁、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、林奇综合征等遗传性疾病显著增加患病风险。其他危险因素包括长期吸烟、酗酒、肥胖及缺乏运动。炎症性肠病患者病程超过8-10年时癌变概率明显上升。
3、典型症状
右半结肠癌常表现为贫血、乏力等全身症状;左半结肠癌多出现便血、里急后重等局部症状。直肠癌可伴排便不尽感、粪便变细。晚期可能出现肠梗阻、消瘦、腹部包块等表现。
4、诊断方法
结肠镜检查可直接观察病变并取活检,是确诊金标准。CT检查可评估肿瘤浸润深度及转移情况,CEA等肿瘤标志物辅助监测病情。基因检测对遗传性肠癌筛查有重要意义。
5、治疗原则
手术切除是主要治疗手段,早期患者可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。中晚期需联合化疗,常用方案包含奥沙利铂、卡培他滨等药物。靶向治疗如西妥昔单抗适用于特定基因突变患者。放疗多用于直肠癌术前新辅助治疗。
建议40岁以上人群定期进行粪便隐血筛查,高危个体需提前开始结肠镜监测。日常保持膳食纤维摄入,限制红肉及加工肉制品,戒烟限酒并保持规律运动有助于降低发病风险。出现持续两周以上的排便异常应及时就诊消化内科或普外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