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鉴别细菌性腹泻
细菌性腹泻可通过粪便性状、伴随症状、实验室检查等方式鉴别,主要致病菌包括志贺菌、沙门菌、大肠埃希菌等。
1、粪便性状
细菌性腹泻多表现为黏液脓血便,粪便中可见血丝或脓性分泌物,与病毒性腹泻的水样便不同。志贺菌感染时可能出现里急后重感,霍乱弧菌感染则呈米泔水样便。观察粪便颜色变化有助于初步判断,但最终需结合实验室检测。
2、伴随症状
细菌感染常伴明显腹痛、发热,体温可达38-39℃,部分患者出现寒战。沙门菌感染可能引起玫瑰疹,大肠埃希菌O157感染可伴随溶血尿毒综合征。这些全身症状较病毒性腹泻更显著,但婴幼儿可能出现非特异性表现。
3、实验室检查
粪便常规检查显示白细胞大于15个/HP提示细菌感染,粪便培养可明确具体致病菌。血常规中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,C反应蛋白增高超过10mg/L时需考虑细菌性腹泻。免疫学检测如乳胶凝集试验能快速筛查特定病原体。
4、流行病学史
近期食用生冷食物、海鲜或未消毒乳制品者风险较高。夏季高发与食物储存不当相关,集体单位暴发流行多由志贺菌或诺如病毒引起。旅行者腹泻常见于产肠毒素性大肠埃希菌感染,潜伏期通常1-3天。
5、病程特点
细菌性腹泻病程多超过3天,未经治疗可能持续1-2周。霍乱患者每小时失水量可达1升,需警惕脱水性休克。抗生素治疗有效是辅助鉴别点,但不应自行用药,需经医生评估后使用左氧氟沙星片、蒙脱石散等药物。
预防细菌性腹泻需注意饮食卫生,避免生食贝类等高风险食物,处理食材前充分洗手。腹泻期间建议饮用含电解质的口服补液盐,少量多次补充水分。婴幼儿、老年人及免疫缺陷者出现血便或持续高热时,应立即就医进行血培养等深度检查,避免发生感染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。恢复期可适量食用低渣饮食如米粥、面条,逐步过渡至正常饮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