血吸虫肝病是什么病
血吸虫肝病是由血吸虫感染引起的肝脏损害性疾病,属于寄生虫病的一种,主要表现为肝纤维化、门静脉高压等症状。
血吸虫肝病主要由日本血吸虫、曼氏血吸虫等寄生虫感染引起。当人体接触含有血吸虫尾蚴的疫水时,尾蚴会穿透皮肤进入体内,经血液循环到达肝脏,在门静脉系统内发育为成虫并产卵。虫卵沉积在肝脏组织中会引发局部炎症反应,长期刺激可导致肝纤维化、门静脉高压等病理改变。早期可能仅有乏力、食欲减退等非特异性症状,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肝脾肿大、腹水、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等表现。诊断需结合疫水接触史、血清学检测、粪便虫卵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综合判断。
预防血吸虫肝病需避免接触疫水,在流行区活动时应穿戴防护装备,接触疫水后及时清洗皮肤。治疗期间应保证优质蛋白摄入,适量补充维生素,避免饮酒及高脂饮食。患者需定期复查肝功能、肝脏超声等检查,监测病情变化。出现呕血、黑便等门静脉高压并发症表现时需立即就医。疫区居民应配合公共卫生部门开展灭螺、粪便管理等综合防治措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