得有中耳炎应该如何治疗
中耳炎可通过药物治疗、物理治疗、手术治疗等方式干预,具体需根据病因和病情严重程度选择。常见病因包括细菌感染、病毒感染、咽鼓管功能障碍等,可能伴随耳痛、听力下降、耳闷胀感等症状。
1、药物治疗
细菌性中耳炎可遵医嘱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、头孢克洛干混悬剂等抗生素。化脓性中耳炎需配合氧氟沙星滴耳液局部消炎。过敏性中耳炎可联合氯雷他定片抗过敏。急性期疼痛明显者可短期服用布洛芬缓释胶囊缓解症状。使用药物期间需避免耳道进水,并完成全程治疗。
2、物理治疗
咽鼓管吹张术适用于咽鼓管功能障碍者,通过气压调节改善中耳通气。红外线照射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,缓解慢性中耳炎引起的粘连。鼻腔冲洗能减少鼻咽部分泌物反流,降低复发概率。操作需由专业人员指导,避免用力不当导致鼓膜损伤。
3、鼓膜穿刺
鼓室积液超过3个月且影响听力时,可在无菌条件下穿刺抽液。穿刺后需保持耳道干燥,预防继发感染。该方法能快速缓解耳闷症状,但需配合病因治疗防止复发。穿刺后可能出现短暂眩晕,通常24小时内自行缓解。
4、鼓室置管
复发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可考虑鼓膜切开置管术,留置通气管维持中耳压力平衡。置管后6-12个月多数可自行脱落,期间需定期复查防止管腔堵塞。术后避免游泳及剧烈运动,防止污水进入中耳腔。
5、病因治疗
腺样体肥大者需评估切除指征,鼻窦炎患者应同步治疗上呼吸道感染。过敏性鼻炎患者需控制鼻腔过敏反应。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患者需优先调控原发病。儿童患者应排查免疫缺陷可能,必要时进行免疫调节治疗。
日常需保持耳道清洁干燥,洗澡时可用棉球堵塞外耳道。避免用力擤鼻及高空飞行等气压骤变活动。饮食宜清淡,限制辛辣刺激食物摄入。出现耳痛加剧、高热或面瘫等症状时需立即就医。康复期间建议每2-3个月复查听力及鼓膜恢复情况,慢性患者需建立长期随访计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