激素性骨质疏松症是怎么回事
激素性骨质疏松症可能由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、钙吸收障碍、维生素D缺乏、骨形成抑制、骨吸收增加等原因引起,可通过调整激素用量、补充钙剂、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、物理治疗、生活方式干预等方式治疗。
1、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
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是激素性骨质疏松症的主要原因,糖皮质激素会抑制成骨细胞的活性,减少骨形成,同时促进破骨细胞的活性,增加骨吸收。患者可能出现腰背疼痛、身高变矮、骨折等症状。治疗上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激素用量,必要时使用阿仑膦酸钠片、唑来膦酸注射液、雷洛昔芬片等抗骨质疏松药物。
2、钙吸收障碍
糖皮质激素可导致肠道钙吸收减少,肾脏钙排泄增加,引起钙代谢紊乱。患者可能出现手足抽搐、肌肉痉挛等症状。治疗上需补充碳酸钙D3片、葡萄糖酸钙口服溶液等钙剂,同时增加富含钙的食物摄入。
3、维生素D缺乏
糖皮质激素会干扰维生素D的代谢,导致活性维生素D水平下降,影响钙的吸收和利用。患者可能出现骨痛、乏力等症状。治疗上需补充骨化三醇软胶囊、阿法骨化醇软胶囊等活性维生素D制剂。
4、骨形成抑制
糖皮质激素可直接抑制成骨细胞的分化和功能,减少骨胶原合成,降低骨形成率。患者可能出现骨密度下降、骨骼变形等症状。治疗上可使用特立帕肽注射液等促进骨形成的药物。
5、骨吸收增加
糖皮质激素可刺激破骨细胞活性,增加骨吸收,导致骨量快速丢失。患者可能出现脊椎压缩性骨折、髋部骨折等症状。治疗上可使用降钙素鼻喷雾剂、依降钙素注射液等抑制骨吸收的药物。
激素性骨质疏松症患者日常应注意保持均衡饮食,适量摄入牛奶、豆制品等富含钙的食物,适当进行散步、太极拳等负重运动,避免吸烟、酗酒等不良习惯。定期监测骨密度,在医生指导下规范治疗,预防骨折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。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