骨膜炎用什么方法治疗
骨膜炎可通过休息制动、物理治疗、药物治疗、穿刺抽液、手术治疗等方式治疗。骨膜炎通常由运动损伤、感染、免疫异常、代谢紊乱、慢性劳损等原因引起。
1、休息制动
急性期需立即停止运动并制动患肢,使用支具或石膏固定2-4周。抬高患肢促进静脉回流,局部冰敷每次15-20分钟,每日3-4次,持续48小时。慢性期应调整运动强度,避免重复损伤动作。
2、物理治疗
超短波治疗采用无热量剂量,每日1次连续5-7天。冲击波治疗每周1次,3-5次为疗程。超声波治疗选用连续式0.8W/cm²强度,每日10分钟。红外线照射距离30cm,每次20分钟。
3、药物治疗
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缓释胶囊、双氯芬酸钠肠溶片、塞来昔布胶囊等非甾体抗炎药。细菌感染时选用头孢克肟分散片、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。严重水肿可短期口服地塞米松片。
4、穿刺抽液
对于关节腔或骨膜下大量积液者,在无菌条件下行穿刺抽吸,必要时注入醋酸泼尼松龙注射液。操作后加压包扎24小时,每周不超过1次,连续2-3次无效需调整方案。
5、手术治疗
慢性骨膜炎伴骨质增生可行骨赘切除术,感染性骨膜炎需病灶清除术。术后配合持续灌洗引流,根据药敏结果静脉使用抗生素4-6周。术后3周开始渐进性康复训练。
骨膜炎恢复期应保证每日优质蛋白摄入量不低于1.2g/kg体重,多食用深海鱼、鸡蛋等富含ω-3脂肪酸的食物。康复训练从等长收缩开始,逐步过渡到抗阻运动,避免突然增加负荷。建议选择游泳、骑自行车等低冲击运动,运动时佩戴专业护具。定期复查血沉、C反应蛋白等炎症指标,出现夜间静息痛或局部皮温升高需及时复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