外耳道真菌感染如何治疗
外耳道真菌感染可通过保持耳道干燥、使用抗真菌药物、清除耳道分泌物、避免挖耳、定期复查等方式治疗。外耳道真菌感染通常由潮湿环境、免疫力低下、耳道损伤、滥用抗生素、糖尿病等因素引起。
1、保持耳道干燥
外耳道真菌感染与潮湿环境密切相关,保持耳道干燥有助于抑制真菌生长。洗澡或游泳时可以使用防水耳塞,避免水进入耳道。若不慎进水,可用吹风机低温档保持一定距离吹干耳道。平时避免长时间佩戴耳机或助听器,减少耳道密闭时间。棉签挖耳可能将真菌推入耳道深处或造成微小损伤,增加感染风险。
2、使用抗真菌药物
外耳道真菌感染需遵医嘱使用抗真菌药物,常见药物包括克霉唑滴耳液、硝酸咪康唑乳膏、氟康唑胶囊等。克霉唑滴耳液能抑制多种真菌细胞膜合成,硝酸咪康唑乳膏适用于伴有皮肤红肿的情况,氟康唑胶囊用于严重或反复发作的真菌感染。使用前需清洁耳道,药物应覆盖整个感染区域,疗程通常需要持续一段时间以防止复发。
3、清除耳道分泌物
耳道内真菌团块和分泌物会阻碍药物吸收,需由专业医生进行清理。医生可能在耳镜下用吸引器或耵聍钩轻柔去除真菌团块,避免损伤耳道皮肤。切勿自行掏挖,以免造成鼓膜穿孔或继发细菌感染。清理后配合抗真菌药物效果更佳,严重时可能需要多次清理才能完全清除真菌。
4、避免挖耳
频繁挖耳会破坏耳道皮肤屏障功能,为真菌感染创造条件。耳道具有自洁功能,正常情况下无须特殊清洁。若出现瘙痒,可用干净棉球蘸取少量生理盐水擦拭外耳道口,避免使用指甲、发夹等尖锐物品。合并湿疹或皮炎时,需同时治疗原发病以减少搔抓诱发的二次感染。
5、定期复查
外耳道真菌感染易复发,治疗期间需按医嘱定期复查评估疗效。医生可能根据恢复情况调整用药方案,顽固性感染需进行真菌培养明确菌种。糖尿病患者应严格控制血糖,免疫力低下者需排查基础疾病。症状消失后仍需巩固治疗一段时间,防止残留真菌再次繁殖。
外耳道真菌感染治疗期间应保持规律作息,避免熬夜和过度疲劳。饮食宜清淡,限制高糖食物摄入,适当补充维生素B族和优质蛋白有助于增强免疫力。避免共用毛巾、耳机等个人物品,定期消毒床上用品。若出现耳痛加剧、听力下降或发热等症状,提示可能合并细菌感染,需及时就医。愈后三个月内避免游泳或潜水,防止耳道潮湿导致复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