股骨头骨折怎么判断
股骨头骨折可通过疼痛、活动受限、影像学检查等方式判断。股骨头骨折可能与外伤、骨质疏松等因素有关,通常表现为髋部疼痛、下肢无法承重等症状。
1、疼痛
股骨头骨折后会出现髋部剧烈疼痛,疼痛可能向大腿内侧或膝关节放射。患者在尝试站立或行走时疼痛会明显加重,平躺时疼痛可能减轻但不会完全消失。按压髋关节周围区域会引发明显压痛,特别是腹股沟中点下方压痛最为显著。这种疼痛通常持续存在且与活动量相关,休息后仅能部分缓解。
2、活动受限
患侧下肢会出现明显的活动障碍,表现为无法完成抬腿、外展等动作。患者常采取保护性体位,如轻度屈髋、外旋位以减轻疼痛。被动活动髋关节时会引发剧烈疼痛,导致关节活动范围显著减小。严重者可能出现下肢短缩畸形,这是由于骨折端移位导致的肢体长度改变。
3、影像学检查
X线检查是诊断股骨头骨折的首选方法,可以显示骨折线位置和移位程度。对于X线显示不清但临床高度怀疑的病例,需进行CT检查以明确骨折细节。MRI检查对早期骨髓水肿和隐匿性骨折具有较高敏感性。影像学检查不仅能确诊骨折,还能评估是否合并髋关节脱位等其他损伤。
4、外伤史
多数股骨头骨折患者有明确的外伤史,如高处坠落、交通事故等高能量损伤。老年人可能在轻微跌倒后发生骨折,这与骨质疏松有关。了解受伤机制有助于判断骨折类型和严重程度。对于无明确外伤史的突发髋部疼痛,需警惕病理性骨折可能。
5、特殊体征
检查时可发现患肢呈外旋短缩畸形,Bryant三角底边缩短。叩击足跟部会引发髋部传导痛,此体征称为跟骨叩击试验阳性。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下肢感觉异常,提示可能合并坐骨神经损伤。这些特殊体征结合病史和影像学检查可提高诊断准确性。
疑似股骨头骨折时应立即制动患肢,避免负重活动加重损伤。可使用硬板担架转运患者,搬运时注意保持患肢中立位。急性期可对髋部进行冰敷以减轻肿胀和疼痛,每次15-20分钟,间隔1-2小时重复。恢复期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循序渐进的康复训练,包括肌肉等长收缩、关节活动度练习等。饮食上应保证充足的钙和维生素D摄入,有助于骨骼愈合。定期复查影像学以评估骨折愈合情况,根据愈合进度调整康复方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