骨折后有什么症状
骨折后主要症状包括局部疼痛、肿胀、畸形、功能障碍和骨擦音或骨擦感。骨折通常由外伤、骨质疏松、病理性骨折等因素引起,需及时就医明确诊断。
1、局部疼痛
骨折后疼痛是最早出现的症状,表现为受伤部位持续性锐痛,活动或触碰时加剧。疼痛源于骨膜神经末梢受刺激和周围软组织损伤,可能伴随肌肉痉挛。轻度骨折可能仅表现为压痛,严重骨折可出现静息痛。
2、肿胀
骨折后局部血管破裂导致出血,组织液渗出形成肿胀,通常在伤后数小时内逐渐加重。皮下淤血可能使皮肤呈现青紫色,严重肿胀可能压迫神经血管。开放性骨折可见伤口出血,闭合性骨折可能出现张力性水疱。
3、畸形
骨折端移位可导致肢体外形改变,表现为成角、缩短、旋转或凹陷畸形。完全性骨折畸形明显,不完全骨折可能仅见轻度肿胀。关节附近骨折可能伴发关节脱位,脊柱骨折可能导致驼背或侧弯。
4、功能障碍
骨折后患肢丧失部分或全部运动能力,如四肢骨折无法负重,肋骨骨折影响呼吸,脊柱骨折导致截瘫。功能障碍程度与骨折严重性相关,可能伴随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等并发症。
5、骨擦音或骨擦感
骨折端相互摩擦可产生骨擦音,检查时触摸到异常活动称为骨擦感。这类体征多见于完全性骨折,但检查可能加重损伤,非专业人员不应刻意测试。病理性骨折可能仅表现为轻微活动痛。
骨折后应保持患肢制动,用夹板或硬板固定避免二次损伤,抬高患肢减轻肿胀。冰敷可缓解疼痛但需避免冻伤,24小时后可尝试热敷促进血液循环。饮食需增加钙质和优质蛋白摄入,如牛奶、鱼肉、豆制品等,同时补充维生素D帮助钙吸收。康复期应在医生指导下逐步进行功能锻炼,避免剧烈运动导致再骨折。定期复查X线观察愈合情况,出现持续疼痛、发热或感觉异常需及时复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