百日咳杆菌是什么
百日咳杆菌是引起百日咳的病原体,属于革兰阴性短小杆菌,主要通过飞沫传播,感染后主要侵袭呼吸道黏膜。
1、病原特征
百日咳杆菌为鲍特菌属,具有严格的寄生性,体外存活能力较弱。其产生的百日咳毒素、丝状血凝素等生物活性物质是致病关键因素,可导致纤毛上皮细胞坏死和呼吸道炎症反应。
2、传播途径
主要通过感染者咳嗽、打喷嚏产生的飞沫传播,在密闭环境中传播效率更高。潜伏期通常为7-10天,传染期可持续至咳嗽发作后3周。
3、致病机制
细菌黏附于呼吸道上皮后释放毒素,抑制纤毛摆动功能并引发局部炎症。典型病理改变包括支气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、上皮细胞坏死脱落,严重者可并发肺泡性肺气肿。
4、临床表现
病程分为卡他期、痉咳期和恢复期。特征性表现为阵发性痉挛性咳嗽伴鸡鸣样回声,婴幼儿易出现发绀、呕吐等严重症状,新生儿可能表现为呼吸暂停而非典型咳嗽。
5、实验室诊断
可通过鼻咽拭子培养、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细菌DNA,血清学检查可检测特异性抗体。发病早期采集标本阳性率较高,痉咳期后检出率显著下降。
预防百日咳最有效方式是接种含百日咳成分的联合疫苗,我国现行免疫程序为3、4、5月龄基础免疫,18-24月龄加强免疫。患者应隔离至有效抗菌治疗5天后或痉咳开始后21天,密切接触者可进行药物预防。保持室内通风、佩戴口罩有助于阻断传播,婴幼儿照护者需特别注意手卫生。恢复期应保证营养摄入,避免刺激性食物诱发咳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