博禾医生官网

科普文章

查疾病 找医生 找医院

单核细胞偏高说明什么

78335次浏览

单核细胞偏高可能提示病毒感染、结核病、自身免疫性疾病、血液系统疾病或某些炎症反应。单核细胞是白细胞的一种,具有吞噬病原体和参与免疫调节的功能,其数量异常升高通常与感染或免疫系统异常有关。

1、病毒感染

单核细胞增多常见于EB病毒、巨细胞病毒等感染。这类病毒感染可导致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,表现为发热、咽痛、淋巴结肿大。治疗以对症支持为主,如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片缓解发热,阿昔洛韦片抑制病毒复制,必要时静脉补液。家长需注意患儿休息,避免剧烈运动。

2、结核

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可引起慢性单核细胞增高,伴随长期低热、盗汗、咳嗽。需进行结核菌素试验和胸部影像学检查确诊。治疗需联合使用异烟肼片、利福平胶囊等抗结核药物,全程规范用药6-9个月。治疗期间家长应监督患者按时服药,定期复查肝功能。

3、自身免疫病

系统性红斑狼疮、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可刺激单核细胞增殖。患者多有关节肿痛、皮疹等表现,需检测抗核抗体等免疫指标。常用药物包括泼尼松片调节免疫,甲氨蝶呤片控制炎症。日常需避免日晒,预防感染。

4、血液系统疾病

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、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血液病会导致单核细胞持续升高,可能伴随贫血、出血倾向。诊断需骨髓穿刺,治疗包括羟基脲片控制细胞增殖,必要时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。患者应避免受伤,定期监测血常规。

5、炎症反应

手术创伤、心肌梗死等非感染性炎症状态也可引起单核细胞一过性增高。通常随原发病好转而恢复,可短期使用布洛芬缓释胶囊减轻炎症反应。恢复期需保证营养摄入,适当补充优质蛋白。

发现单核细胞偏高时应结合其他检查指标综合判断,病毒感染引起的轻度升高可通过休息观察,持续异常需完善外周血涂片、骨髓检查等明确病因。日常保持规律作息,避免过度劳累,注意饮食均衡,适当增加新鲜蔬菜水果摄入。出现持续发热、体重下降等警示症状应及时就医,避免自行使用抗生素或免疫调节药物。

相关推荐

反复发热半月余,竟由于患上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
患儿女,14岁,无明显诱因反复发热半月,淋巴结肿大一周,伴咽痛,畏寒,乏力,皮肤瘙痒,无其他系统症状,于卫生院使用青霉素或先锋霉素均可有效退热,近两天患者发现淋巴结肿大加重,再次发热,为进一步诊疗,遂就诊于我院。采取综合治疗后,症状缓解。
颈部出现肿块长时间不消退,能否想到竟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有关
患者男,18岁,于1月前自觉左颈部有一核桃大小包块,无明显不适,与当地中医院诊断为肝火旺盛,给予针灸治疗后,症状无减轻,包块缓慢增大,伴疼痛,之后给予静点头孢类抗生素十余天,包块有缩小,自行停药,2日前包块又突然增大伴咽痛,为求进一步治疗,遂来我院就诊。
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挂什么科
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可选择血液科就诊,属于增生性传染疾病,会有发热、肝脾肿大、淋巴结肿大等现象,只有小部分患儿会出现并发症,可获得持久性免疫。
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会传染吗
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可能会发生传染,具有一定传染几率,主要是与受到EB病毒感染有关,其传染源即为确诊患者及EB病毒携带者。而由于该种病毒会存在于口腔分泌物当中,故主要传播方式为口口传播,也可发生血液传播及飞沫呼吸道,少数情况可通过一般接触传染。
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治疗
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,是由EB病毒感染引起的。在临床治疗中没有特异性治疗,主要基于对症治,可以使用抗病毒药物,例如阿昔洛韦,更昔洛韦和伐昔洛韦。大多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可以自我修复,预后良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