博禾医生官网

科普文章

查疾病 找医生 找医院

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表现

54374次浏览

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、咽峡炎淋巴结肿大、肝脾肿大、皮疹等。该病主要由EB病毒感染引起,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,病程通常呈自限性。

1、发热

发热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最常见的症状,体温可达38-40摄氏度,持续1-2周。发热可能伴随畏寒、头痛、乏力等全身症状。部分患者发热前可能出现前驱症状如食欲减退、肌肉酸痛。发热期间需注意补充水分,避免脱水,必要时可遵医嘱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片等退热药物。

2、咽峡炎

约80%患者会出现咽峡炎表现,表现为咽部充血、肿胀,扁桃体可见白色渗出物或伪膜形成。患者常有明显咽痛,严重时可影响吞咽。检查可见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。咽峡炎症状通常持续1周左右,期间可遵医嘱使用复方硼砂含漱液缓解症状,必要时需排除链球菌感染。

3、淋巴结肿大

颈部淋巴结肿大最具特征性,多为双侧性,直径1-4厘米,质地中等,表面光滑,活动度好,轻度压痛。腋窝、腹股沟淋巴结也可受累。淋巴结肿大在病程第1周最明显,可持续数周至数月。肿大淋巴结通常无须特殊处理,避免挤压刺激即可。

4、肝脾肿大

约50%患者出现脾脏轻度肿大,20-30%有肝脏肿大。体检可触及脾脏边缘,肝功能检查可见转氨酶轻度升高。肝脾肿大通常在病程2-3周最明显,需避免剧烈运动以防脾破裂。极少数患者可能出现黄疸,此时需密切监测肝功能。

5、皮疹

约10-15%患者在病程第4-6天出现皮疹,多为斑丘疹,可分布于躯干及四肢,不伴瘙痒。皮疹可能与病毒感染或药物过敏有关。使用氨苄西林等抗生素时皮疹发生率显著增高。皮疹通常3-7天自行消退,无须特殊处理,避免抓挠即可。

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应注意卧床休息,避免剧烈运动直至脾脏恢复正常大小。饮食宜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,保证充足水分摄入。恢复期可能出现持续数周的乏力感,应逐步恢复日常活动。若出现持续高热、呼吸困难、严重腹痛等症状需及时就医。患病期间应避免与他人共用餐具,减少传播风险。

相关推荐

单核细胞偏高说明什么
单核细胞偏高可能提示病毒感染、结核病、自身免疫性疾病、血液系统疾病或某些炎症反应。单核细胞是白细胞的一种,具有吞噬病原体和参与免疫调节的功能,其数量异常升高通常与感染或免疫系统异常有关。1、病毒感染单核细胞增多常见于EB...
颈部出现肿块长时间不消退,能否想到竟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有关
患者男,18岁,于1月前自觉左颈部有一核桃大小包块,无明显不适,与当地中医院诊断为肝火旺盛,给予针灸治疗后,症状无减轻,包块缓慢增大,伴疼痛,之后给予静点头孢类抗生素十余天,包块有缩小,自行停药,2日前包块又突然增大伴咽痛,为求进一步治疗,遂来我院就诊。
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如何治疗
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需要对症使用青霉素类药物,且要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类控制咽喉部位病变,同时可对症用阿昔洛韦片和扑热息痛片。另外,也可以选择采用中医疗法,邪郁肺卫证可服用银翘散和双黄连口服液,毒热炽盛者可用普济消毒饮以及痰热清注射液。
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好治吗
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否好治,需要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来判断,患病后因为个人体质不同,所以表现出的症状也会有所不一。如果病情比较轻微,且没有出现明显的症状表现,一般不需要进行特殊的治疗,具有一定自愈性。如果病情比较严重,就需要及时接受治疗,主要是使用抗病毒药物和对症治疗。
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治疗
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,是由EB病毒感染引起的。在临床治疗中没有特异性治疗,主要基于对症治,可以使用抗病毒药物,例如阿昔洛韦,更昔洛韦和伐昔洛韦。大多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可以自我修复,预后良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