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悸的中医辨证治疗
心悸的中医辨证治疗需根据证型选择不同方案,主要有心脾两虚证、阴虚火旺证、心阳不振证、痰火扰心证、瘀阻心脉证等类型。
1、心脾两虚证
表现为心悸气短、面色萎黄、食欲减退,多因思虑过度或久病体虚导致。常用归脾汤加减,含黄芪、白术、龙眼肉等药材,可配合艾灸足三里穴。日常需避免过度劳累,适当食用山药、红枣等健脾食物。
2、阴虚火旺证
常见心悸伴手足心热、夜间盗汗,舌红少苔。多由肾阴不足或久病伤阴引起。天王补心丹是典型方剂,含丹参、五味子等,针灸可选内关、三阴交穴。需忌食辛辣燥热之物,可食用银耳、百合滋阴。
3、心阳不振证
症见心悸胸闷、畏寒肢冷,舌淡苔白。多因阳气虚弱或寒邪内侵所致。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为主方,含桂枝、炙甘草等,可配合隔姜灸膻中穴。日常注意保暖,适量饮用肉桂茶。
4、痰火扰心证
表现为心悸烦躁、痰多口苦,舌红苔黄腻。常因饮食不节或情志不畅引发。黄连温胆汤是代表方剂,含黄连、半夏等,针灸可取丰隆、中脘穴。需控制油腻甜食摄入,建议食用白萝卜、薏苡仁。
5、瘀阻心脉证
多见心悸刺痛、唇甲青紫,舌有瘀斑。多由气滞血瘀或久病入络导致。血府逐瘀汤常用,含桃仁、红花等药材,可配合刺络放血疗法。适当运动促进气血运行,可少量饮用藏红花茶。
心悸患者需保持情绪平稳,避免剧烈运动与熬夜,饮食宜清淡易消化,戒烟限酒。不同证型需严格遵医嘱用药,定期复诊调整方剂,可配合八段锦、太极拳等舒缓运动调理气血。若出现持续胸痛、晕厥等急症应立即就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