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儿尿路感染的原因
小儿尿路感染可能由遗传因素、卫生习惯不良、尿路结构异常、免疫功能低下、细菌感染等原因引起。建议家长及时带孩子就医,明确病因后针对性治疗。
1、遗传因素
部分儿童存在先天性尿路畸形或膀胱输尿管反流等遗传易感因素。这类患儿尿路防御机制较弱,容易发生反复感染。家长需定期带孩子进行泌尿系统超声检查,早期发现结构异常可考虑预防性使用抗生素,但须严格遵医嘱。
2、卫生习惯不良
婴幼儿排便后擦拭方向错误、不及时更换纸尿裤、洗澡频率不足等都会增加感染风险。家长需指导女童从前向后擦拭,男童要清洁包皮垢。建议选择透气性好的纸尿裤,排便后立即更换,每日用温水清洗会阴部。
3、尿路结构异常
先天性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、后尿道瓣膜等解剖异常会导致尿液滞留。这类患儿可能出现排尿困难、尿线细弱等症状。通过尿流动力学检查可确诊,轻度者可通过间断导尿缓解,严重者需行尿道成形术等手术治疗。
4、免疫功能低下
早产儿、营养不良或正在接受化疗的儿童免疫力较差。这类患儿除尿频尿急等典型症状外,还可能伴有发热等全身反应。治疗需在头孢克肟颗粒等抗生素基础上,配合免疫调节剂如匹多莫德口服液。
5、细菌感染
大肠埃希菌、变形杆菌等经尿道逆行感染最常见。患儿可能出现尿液浑浊、异味等症状。确诊需进行尿培养,轻症可口服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干混悬剂,重症需静脉注射注射用头孢曲松钠。治疗期间要保证每日饮水量。
预防小儿尿路感染需注意保持会阴清洁,选择棉质透气内衣,避免长时间穿湿泳衣。鼓励孩子养成定时排尿习惯,每日饮水量要达到1000-1500毫升。饮食上可适当增加蔓越莓汁等富含原花青素的食物。若孩子出现排尿哭闹、发热等症状,应及时采集清洁中段尿送检,避免擅自使用抗生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