静脉留置管患者如何护理局部皮肤
静脉留置管患者需每日检查穿刺点皮肤有无红肿渗液,保持局部清洁干燥,避免牵拉导管。护理措施主要有观察皮肤状况、规范消毒操作、固定导管防移位、避免污染接触、及时处理异常。
1、观察皮肤状况
每日检查穿刺点及周围皮肤是否出现发红、肿胀、疼痛或渗液。早期发现局部感染迹象可及时干预,减少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风险。观察时需在自然光线下进行,必要时使用放大镜辅助查看细微变化。
2、规范消毒操作
使用75%酒精与0.5%碘伏交替消毒穿刺点及周围皮肤,消毒范围直径需超过敷料边缘。消毒时以穿刺点为中心螺旋式向外擦拭,避免往返涂抹。消毒后待其自然干燥再覆盖无菌透明敷料。
3、固定导管防移位
采用高举平台法固定导管,使用抗过敏胶布交叉固定导管翼。导管外露部分呈U型或S型弯曲固定,减少导管在血管内移动。每24小时检查固定装置是否松动,避免导管意外滑脱或移位刺激血管内膜。
4、避免污染接触
沐浴时用防水敷料保护穿刺部位,禁止浸泡穿刺部位于水中。避免抓挠、碰撞导管,更衣时注意勿牵拉导管。接触导管前后均需执行手卫生,禁止非专业人员触碰导管接口。
5、及时处理异常
出现局部皮肤发硬、条索状红肿或脓性分泌物时,应立即通知医护人员。疑似导管感染需做导管尖端培养,必要时遵医嘱使用莫匹罗星软膏等局部抗菌药物。严重感染或导管功能障碍时需拔除导管。
静脉留置管期间应穿着宽松衣物避免压迫导管,保证每日饮水1500-2000毫升以维持血液稀释状态。营养方面需增加优质蛋白摄入促进组织修复,如鸡蛋、鱼肉等。保持规律作息增强免疫力,避免剧烈运动导致导管移位。导管维护须由专业医护人员操作,患者及家属不得自行调整导管位置或注入药物。出现发热、寒战等全身症状需立即就医排查导管相关感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