胃里长息肉有什么危害
胃息肉可能引起消化道出血、癌变风险增加、胃肠功能紊乱等危害。胃息肉可能与幽门螺杆菌感染、长期胃黏膜刺激、遗传因素、胆汁反流、药物使用等因素有关,通常表现为上腹隐痛、腹胀、反酸等症状。
胃息肉是胃黏膜表面突起的赘生物,其危害程度与息肉类型、大小、数量密切相关。直径超过1厘米的息肉更容易发生癌变,尤其是腺瘤性息肉癌变概率较高。多发性息肉可能占据胃腔空间,导致食物通过受阻,引发早饱感和消化不良。部分息肉表面血管丰富,受胃酸侵蚀后可能引发出血,表现为黑便或呕血。长期存在的息肉可能干扰胃酸分泌节律,诱发慢性胃炎或胃溃疡。特殊类型的胃底腺息肉可能与长期使用质子泵抑制剂相关,停药后可能自行消退。
发现胃息肉后应定期进行胃镜复查,小息肉可每1-2年复查一次,较大息肉需缩短复查间隔。日常饮食应避免辛辣刺激食物,控制腌制食品摄入,戒烟限酒有助于减少胃黏膜刺激。保持规律作息和适度运动可增强胃肠蠕动功能,出现持续上腹痛、体重下降等症状时应及时就诊。胃息肉切除术后需遵医嘱服用胃黏膜保护剂如铝碳酸镁咀嚼片、瑞巴派特片等,术后1个月内避免进食过硬过烫食物。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者需规范进行四联疗法根除治疗,常用药物包括奥美拉唑肠溶胶囊、阿莫西林胶囊、克拉霉素片和胶体果胶铋胶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