低温烫伤怎么办
低温烫伤可通过冷水冲洗、消毒处理、外用药物、口服药物、就医清创等方式处理。低温烫伤通常由长时间接触中等温度热源导致,表现为皮肤红肿、水疱、疼痛等症状。
1、冷水冲洗
发生低温烫伤后应立即用15-25℃流动冷水冲洗伤处15-30分钟,可降低皮肤温度,减轻组织损伤。注意避免使用冰水或冰块直接冷敷,防止造成冻伤。冲洗时水流压力不宜过大,儿童或老年人冲洗时间可适当缩短至10-15分钟。
2、消毒处理
冲洗后用碘伏溶液或苯扎氯铵溶液消毒创面,预防细菌感染。消毒时使用无菌棉签从创面中心向外周轻柔涂抹,避免来回擦拭。若出现水疱,小水疱无须刺破,大水疱需由医护人员在无菌条件下处理。消毒后覆盖无菌纱布保护创面。
3、外用药物
可遵医嘱使用磺胺嘧啶银乳膏、湿润烧伤膏、复方多粘菌素B软膏等外用药物。磺胺嘧啶银乳膏具有抗菌和促进创面愈合作用,适用于浅二度烫伤。用药前需清洁创面,每日换药1-2次。使用过程中如出现皮疹等过敏反应应立即停用。
4、口服药物
疼痛明显者可短期服用布洛芬缓释胶囊、对乙酰氨基酚片等镇痛药物。伴有感染征象时需在医生指导下口服阿莫西林胶囊、头孢呋辛酯片等抗生素。服药期间避免饮酒,胃肠不适者建议饭后服用。儿童用药需严格按体重计算剂量。
5、就医清创
出现创面发黑、渗液恶臭、发热等严重症状时需及时就医。医生可能进行清创术清除坏死组织,必要时进行植皮手术。三度烫伤或面积超过手掌大小的烫伤需住院治疗。糖尿病患者、老年人等特殊人群即使轻微烫伤也建议尽早就医。
低温烫伤后需保持创面清洁干燥,避免摩擦和压迫。恢复期间多摄入富含优质蛋白和维生素C的食物如鸡蛋、鱼肉、西蓝花等,促进组织修复。每日保证7-8小时睡眠,避免熬夜。伤口愈合后注意防晒,新生皮肤较娇嫩,外出时可使用物理防晒霜。建议选择纯棉宽松衣物,减少对伤处的刺激。恢复期出现瘙痒时切勿抓挠,可局部冷敷缓解。定期复查观察愈合情况,发现异常及时就诊。预防低温烫伤需避免长时间使用暖宝宝、热水袋等取暖设备,使用时建议包裹毛巾隔热并定时更换位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