婴儿中耳炎怎么治疗
婴儿中耳炎可通过生活护理、药物治疗、鼓膜穿刺术、鼓膜置管术、鼓室成形术等方式治疗。婴儿中耳炎通常由病原体感染、咽鼓管功能障碍、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、过敏反应、腺样体肥大等原因引起。
1、生活护理
保持婴儿鼻腔通畅有助于减轻咽鼓管压力,可使用生理盐水喷雾清洁鼻腔。哺乳时抬高婴儿头部,避免奶液反流至咽鼓管。室内湿度维持在50%左右,避免二手烟刺激。急性期可对患耳进行局部热敷,温度不超过40℃。
2、药物治疗
细菌性中耳炎可遵医嘱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干混悬剂、头孢克洛颗粒、罗红霉素颗粒等抗生素。疼痛明显时可用布洛芬混悬滴剂退热镇痛,合并过敏性鼻炎时需配合盐酸西替利嗪滴剂。用药期间需观察是否出现皮疹、腹泻等不良反应。
3、鼓膜穿刺术
适用于鼓室积液持续超过3个月或引发听力下降的情况。在耳内镜下用穿刺针抽出中耳积液,操作时间约10分钟。术后需保持外耳道干燥2周,避免用力擤鼻。该操作能快速缓解耳闷胀感,改善传导性听力障碍。
4、鼓膜置管术
针对反复发作的分泌性中耳炎,通过置入通气管维持中耳压力平衡。通气管通常留置6-12个月后自行脱落。术后需定期耳科随访,避免游泳或沐浴时进水。该方法能有效预防积液复发,降低抗生素使用频率。
5、鼓室成形术
针对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伴鼓膜穿孔,通过颞肌筋膜修补鼓膜缺损。手术需全身麻醉,术后需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预防感染。该术式能恢复鼓膜完整性,改善听力水平,适用于药物治疗无效的顽固性病例。
家长应避免自行给婴儿掏耳,哺乳后需竖抱拍嗝。注意观察婴儿抓耳、哭闹、发热等表现,急性期可适当增加饮水量。保持疫苗接种计划,特别是肺炎球菌和流感疫苗。若出现耳道流脓、颈部强直或持续高热,应立即就医。日常避免让婴儿接触呼吸道感染患者,减少使用安抚奶嘴的频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