拔牙后出血怎么回事
拔牙后出血可能由凝血功能异常、局部血管损伤、术后护理不当、感染或全身性疾病等因素引起,通常表现为创面渗血、血凝块脱落、持续性出血等症状。可通过压迫止血、冷敷、药物止血、缝合处理或治疗原发病等方式干预。
1、凝血功能异常
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或长期服用抗凝药物可能导致拔牙后出血不止。患者可能伴有皮下瘀斑、鼻出血等表现。需检测凝血四项,必要时输注凝血因子或暂停抗凝药。常用止血药物包括氨甲环酸片、酚磺乙胺注射液、凝血酶冻干粉。
2、局部血管损伤
手术中损伤下牙槽动脉等较大血管时会出现活跃性出血。可见创口喷射状出血,需立即用明胶海绵填塞或结扎血管。术后24小时内避免漱口可降低血凝块脱落风险。
3、术后护理不当
过早刷牙、吮吸创面或进食过热食物会导致血凝块破坏。表现为轻微渗血,可通过咬紧消毒棉球40分钟压迫止血。建议术后24小时进流食,48小时内避免剧烈运动。
4、创口感染
细菌感染引发的炎性反应会溶解血凝块,常伴腐臭味和局部肿胀。需清创后使用头孢克洛分散片、甲硝唑片、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等抗生素。每日用氯己定含漱液漱口3次。
5、全身性疾病
肝硬化、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疾病患者拔牙后出血风险增高。需提前评估肝功能、血小板计数,必要时术前输注血小板。这类患者建议在综合医院口腔科实施拔牙手术。
拔牙后应保持头部抬高姿势休息,24小时内禁止吸烟饮酒。饮食选择温凉软食如鸡蛋羹、酸奶等,用非手术侧咀嚼。术后3天出现剧烈疼痛或大量出血需立即复诊,正常渗血可通过咬茶包中的单宁酸辅助止血。恢复期间避免用舌头舔舐创面,遵医嘱使用康复新液含漱促进黏膜修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