痢疾和肠炎的区别
痢疾和肠炎的主要区别在于病因、症状严重程度及传染性。痢疾通常由志贺菌等病原体引起,表现为严重腹泻伴脓血便和高热;肠炎多为病毒或非特异性炎症导致,症状较轻且无传染性。
痢疾的病原体以志贺菌为主,可通过污染食物或水源传播,患者会出现每小时多次的水样便或脓血便,伴随剧烈腹痛和里急后重感,体温常超过39摄氏度。实验室检查可见粪便中大量白细胞和红细胞,血常规显示中性粒细胞显著升高。肠炎多由轮状病毒、诺如病毒或饮食不当诱发,腹泻次数较少且粪便稀薄无脓血,腹痛程度较轻,发热多为低热或不发热。病毒性肠炎常见于儿童群体,具有季节性流行特点。
痢疾需严格隔离治疗,抗生素如左氧氟沙星片、头孢克肟颗粒对细菌性痢疾有效,同时需静脉补液纠正脱水。肠炎以对症治疗为主,蒙脱石散、口服补液盐可缓解症状,一般无须抗生素。慢性肠炎可能需肠镜排查克罗恩病等病因,而痢疾痊愈后通常无肠道后遗症。
预防痢疾需注意饮食卫生,避免生冷食物,接触患者后严格洗手;肠炎患者应清淡饮食,适量补充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。若腹泻持续超过3天或出现意识模糊、尿量减少等脱水表现,应立即就医。儿童及老年人出现腹泻症状时,家长需密切监测体温和排便情况,及时补充电解质溶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