脚腕扭伤怎么判断是否骨折
脚腕扭伤后判断是否骨折需结合疼痛程度、肿胀范围、活动受限情况综合评估,必要时需通过影像学检查确诊。
脚腕扭伤后若出现局部剧烈疼痛且按压时疼痛明显加重,可能提示骨折。骨折疼痛通常集中在特定骨点,而韧带损伤多为弥漫性疼痛。肿胀范围超过脚踝两侧并快速扩散至足背或足底时需警惕骨折可能。普通扭伤肿胀多局限于踝关节外侧或内侧。
无法承重行走或关节出现异常活动是骨折的典型表现。尝试站立时若完全无法负重,或关节出现异常弯曲、旋转,可能存在骨折。普通扭伤通常仍可勉强行走。骨折可能导致患处皮肤出现淤青并随时间扩大,而扭伤淤青范围较小且颜色变化较慢。
骨折可能伴随关节变形或骨摩擦感,触摸时可感知骨块移位或异常隆起。普通扭伤不会改变骨骼正常轮廓。若受伤时听到清脆的断裂声,或伤后出现持续加重的麻木刺痛感,需优先考虑骨折可能。
高龄患者、骨质疏松者或严重外伤后更易发生骨折。车祸、高处坠落等暴力损伤导致骨折概率显著高于普通扭伤。既往有骨折史或长期服用激素类药物的人群也属于高风险群体。
临床常用渥太华踝关节规则辅助判断,该标准规定踝部或足中部骨性突起压痛、无法负重行走四步以上时需要影像学检查。X线片能清晰显示骨折线,CT扫描对隐匿性骨折诊断价值更高。
脚腕受伤后应立即停止活动并抬高患肢,采用弹性绷带加压包扎配合冰敷缓解肿胀,24小时内避免热敷或揉搓伤处。建议使用护踝支具临时固定,疼痛明显时可短期服用布洛芬缓释胶囊等非甾体抗炎药,但需注意药物禁忌证。恢复期间应保持适度活动预防关节僵硬,逐步进行踝泵运动、抗阻训练等康复锻炼,避免过早负重或剧烈运动。日常注意补充钙质和维生素D,选择防滑鞋具,运动前做好热身准备,高危人群可考虑佩戴运动护踝预防损伤。若肿胀持续超过72小时不缓解或出现皮肤发紫发冷等异常情况,须及时复查排除血管神经损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