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脏病是怎么引起的
心脏病可能由遗传因素、不良生活习惯、高血压、糖尿病、动脉粥样硬化等原因引起,通常表现为胸痛、心悸、呼吸困难等症状。
1、遗传因素
部分心脏病具有家族聚集性,如肥厚型心肌病、长QT综合征等,可能与基因突变有关。这类患者需定期进行心电图、心脏超声等检查,必要时遵医嘱使用β受体阻滞剂(如酒石酸美托洛尔片)或植入心脏除颤器。
2、不良生活习惯
长期吸烟、酗酒、高盐高脂饮食及缺乏运动会导致血脂异常、血管内皮损伤。建议戒烟限酒,每日食盐摄入不超过5克,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,如快走或游泳。
3、高血压
持续血压超过140/90mmHg会加速动脉硬化,增加左心室负荷。患者可能出现头痛、视物模糊,需长期服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或缬沙坦胶囊控制血压,每月监测血压变化。
4、糖尿病
血糖控制不佳可引发微血管病变和心肌代谢异常,表现为多饮多尿、四肢麻木。除使用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外,需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%以下,每3个月复查一次。
5、动脉粥样硬化
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沉积形成斑块,导致冠状动脉狭窄。典型症状为活动后胸骨后压榨痛,可遵医嘱服用阿托伐他汀钙片抗动脉硬化,或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。
心脏病患者应保持低脂低盐饮食,多摄入深海鱼、燕麦等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;避免剧烈情绪波动,保证每日7-8小时睡眠;术后患者需按医嘱服用抗凝药物如硫酸氢氯吡格雷片,定期复查凝血功能;出现持续胸痛超过20分钟时须立即就医。家属应学习心肺复苏技能,家中备好硝酸甘油片等急救药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