儿童中耳炎怎么治疗
儿童中耳炎可通过药物治疗、物理治疗、手术治疗、生活护理、中医调理等方式治疗。儿童中耳炎通常由细菌感染、病毒感染、咽鼓管功能障碍、过敏反应、免疫低下等原因引起。
1、药物治疗
细菌性中耳炎可遵医嘱使用阿莫西林颗粒、头孢克洛干混悬剂、罗红霉素颗粒等抗生素。病毒感染时可使用利巴韦林颗粒或对症治疗。化脓性中耳炎需配合氧氟沙星滴耳液局部用药。用药期间需观察患儿是否出现皮疹、腹泻等不良反应,禁止自行调整用药剂量。
2、物理治疗
急性期可采用局部热敷缓解耳痛,使用红外线照射促进炎症吸收。鼓膜未穿孔者可尝试咽鼓管吹张术改善通气。治疗期间需避免用力擤鼻,防止病原体经咽鼓管逆行感染。物理治疗需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,配合药物治疗效果更佳。
3、手术治疗
反复发作的分泌性中耳炎可考虑鼓膜穿刺术或鼓室置管术。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可能需行乳突根治术。手术适应证包括持续听力下降、鼓室积液超过3个月、并发胆脂瘤等。术后需保持耳道干燥,定期复查听力恢复情况。
4、生活护理
哺乳期婴儿应保持45度角喂养,避免呛奶。患儿需保证充足睡眠,饮食宜清淡富含维生素。注意保暖避免感冒,纠正挖耳习惯。游泳时使用专用耳塞,洗澡后及时擦干外耳道。保持室内空气流通,减少二手烟暴露。
5、中医调理
风热袭耳证可用银翘散加减,肝胆湿热证可选龙胆泻肝汤。外治可采用黄连滴耳液或鱼腥草滴剂。耳穴贴压选取神门、内耳等穴位。推拿可选择开天门、揉耳周穴位等手法。中医治疗需辨证施治,避免与西药发生相互作用。
家长应密切观察患儿体温、耳痛程度及听力变化,记录耳道分泌物性状。治疗期间避免乘坐飞机或潜水,防止气压伤。恢复期可适当补充含锌食物如牡蛎、坚果等促进黏膜修复。建议每半年进行一次听力筛查,反复发作需排查腺样体肥大等潜在病因。急性期需卧床休息,保持耳道清洁干燥,使用无菌棉签轻柔清理外耳道分泌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