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处理脚踝骨折恢复后的肿胀
脚踝骨折恢复后肿胀可通过抬高患肢、冷热敷交替、压力治疗、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缓解。肿胀通常与血液循环不良、炎症反应或康复不当有关。
抬高患肢有助于促进静脉回流,减轻局部淤血,建议将脚踝垫高至超过心脏水平,每日多次重复进行。冷热敷交替能改善微循环,急性期用冰袋包裹毛巾敷10-15分钟,慢性期改用40℃左右热毛巾外敷,注意避免冻伤或烫伤。弹性绷带或压力袜可提供梯度压力,减少组织液渗出,穿戴时间不宜超过8小时,夜间需解除。遵医嘱使用地奥司明片、迈之灵片等改善淋巴回流的药物,或外用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控制炎症。在康复师指导下进行踝泵运动、抗阻训练等,逐步增强肌肉泵血功能,但需避免过度负重。
若肿胀伴随皮肤发红发热、疼痛加剧或活动受限,可能存在深静脉血栓、感染或关节粘连,需立即就医排查。长期肿胀未缓解可能提示骨折愈合不良或创伤性关节炎,需通过X线或MRI进一步评估。
日常应保持低盐饮食以减少水钠潴留,每日饮水控制在1500-2000毫升,避免久站久坐。康复期间选择游泳、骑自行车等低冲击运动,穿戴具有足弓支撑的鞋子,夜间睡眠时继续抬高患肢。定期复查随访,根据恢复情况调整康复方案,若出现异常肿胀持续3天以上或伴随其他不适症状,应及时返院检查。康复后期可通过超声波治疗、低频电刺激等物理疗法促进组织修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