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种早搏的区别
早搏可分为房性早搏、室性早搏和房室交界性早搏三种类型,主要区别在于起源部位、心电图特征及临床意义。
1、房性早搏
房性早搏起源于心房肌细胞,心电图表现为提前出现的P波形态异常,PR间期正常或轻度延长,QRS波群通常正常。常见于健康人群,可能与饮用咖啡、情绪紧张等生理因素有关,少数由结构性心脏病或肺部疾病引发。一般无须特殊治疗,避免诱因即可。
2、室性早搏
室性早搏起源于心室肌,心电图显示宽大畸形的QRS波群时限超过120毫秒,其前无相关P波,代偿间歇完全。频繁发作可能提示心肌缺血、心肌病等器质性病变,需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。无症状者观察为主,若合并基础心脏病可考虑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片治疗。
3、房室交界性早搏
房室交界性早搏起源于房室结或希氏束,心电图特征为逆行P波II、III、aVF导联倒置紧邻QRS波群或埋藏其中,QRS形态多正常。多见于电解质紊乱或药物中毒,偶见于健康人。治疗以纠正原发病为主,严重时可使用普罗帕酮片等抗心律失常药物。
日常应避免吸烟、饮酒及过度劳累,定期监测心率变化;若早搏伴随心悸、晕厥等症状,或动态心电图显示24小时内早搏次数超过10000次,需及时心内科就诊评估。饮食注意补充镁、钾等矿物质,适量运动有助于改善心脏自主神经调节功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