骨质疏松怎么治疗好得快
骨质疏松可通过钙剂补充、抗骨吸收药物、促进骨形成药物、物理治疗及生活方式调整等方式综合治疗。骨质疏松多与年龄增长、雌激素缺乏、钙摄入不足、维生素D缺乏、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等因素有关。
1、钙剂补充
钙是骨骼的主要成分,补充钙剂有助于减缓骨量流失。碳酸钙片、葡萄糖酸钙口服溶液等钙剂需配合维生素D使用以提高吸收率。日常可增加乳制品、豆制品等富含钙的食物摄入,但需避免与高纤维食物同服影响吸收。
2、抗骨吸收药物
双膦酸盐类药物如阿仑膦酸钠片、唑来膦酸注射液能抑制破骨细胞活性,降低骨折风险。用药期间需保持直立姿势30分钟以防食管刺激,并定期监测肾功能。此类药物对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效果显著。
3、促进骨形成药物
特立帕肽注射液等甲状旁腺素类似物可刺激成骨细胞增殖,适用于严重骨质疏松患者。需皮下注射给药,治疗周期不超过24个月。可能出现血钙升高、头晕等不良反应,用药期间需监测血钙水平。
4、物理治疗
脉冲电磁场、低频振动等物理疗法可改善骨微结构,缓解疼痛。联合负重运动如步行、爬楼梯能增强骨骼应力刺激。脊椎骨折患者需佩戴支具保护,避免弯腰提重物等危险动作。
5、生活方式调整
每日晒太阳15-30分钟促进皮肤合成维生素D,戒烟限酒减少骨量流失风险。保证蛋白质摄入量,体重过低者需增加营养。预防跌倒至关重要,居家需移除地毯等障碍物,浴室安装防滑垫。
骨质疏松患者需长期坚持治疗,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评估疗效。饮食上建议每日摄入800-1200毫克钙元素,300-800国际单位维生素D,适量增加三文鱼、蛋黄等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。运动选择太极、瑜伽等低冲击力项目,每周3-5次,每次30分钟。避免饮用浓茶咖啡影响钙吸收,合并慢性疾病者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方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