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人骨折后引起骨质疏松怎么办
老人骨折后引起骨质疏松可通过补充钙质、维生素D、抗骨质疏松药物、康复训练、调整生活方式等方式治疗。骨质疏松通常由钙流失加速、维生素D缺乏、激素水平变化、骨骼代谢异常、长期卧床等因素引起。
1、补充钙质
钙是骨骼的主要成分,骨折后需增加钙摄入以促进骨骼修复。可适量食用牛奶、豆制品、深绿色蔬菜等富含钙的食物。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碳酸钙D3片、葡萄糖酸钙口服溶液等钙剂。避免与含草酸高的食物同食影响吸收。
2、补充维生素D
维生素D能促进钙质吸收,可通过晒太阳或食用海鱼、蛋黄等获取。医生可能建议使用骨化三醇软胶囊或阿法骨化醇软胶囊。冬季或日照不足地区需特别注意补充。
3、抗骨质疏松药物
双膦酸盐类药物如阿仑膦酸钠片能抑制破骨细胞活性,减少骨量流失。降钙素类药物如鲑降钙素注射液可缓解骨痛。需严格遵医嘱使用并定期监测骨密度。
4、康复训练
骨折稳定后应在康复师指导下进行低强度负重训练,如水中行走、靠墙静蹲等,逐步增强骨骼承重能力。避免跳跃、扭转等高风险动作,防止二次骨折。
5、调整生活方式
戒烟限酒以减少钙流失,保持适度日晒。居家环境需移除地毯、杂物等跌倒隐患,浴室加装防滑垫。使用助行器辅助活动,避免久坐不动导致骨量进一步流失。
老年骨质疏松患者需长期坚持均衡饮食,每日摄入800-1000mg钙和400-800IU维生素D,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。康复期可进行太极、八段锦等柔缓运动增强平衡力,睡眠时保持脊柱中立位,坐立时避免弯腰驼背。出现持续骨痛、身高缩短等症状应及时复诊调整治疗方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