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怎么抢救
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需立即采取机械通气联合液体管理抢救,主要措施包括高浓度氧疗、小潮气量通气、俯卧位通气、限制性液体复苏及原发病治疗。
高浓度氧疗通过面罩或无创呼吸机快速纠正低氧血症,初始吸入氧浓度需达到60%以上,维持血氧饱和度大于90%。小潮气量通气采用6-8毫升/公斤理想体重的潮气量,平台压控制在30厘米水柱以下,可减少呼吸机相关肺损伤。俯卧位通气每日维持12-16小时,通过改善通气血流比提高氧合指数。限制性液体复苏策略要求每日液体负平衡500-1000毫升,中心静脉压维持在4-8毫米汞柱,必要时使用利尿剂。原发病治疗需在24小时内控制感染源,严重脓毒症患者应1小时内完成血培养并静脉输注广谱抗生素。
对于难治性低氧血症患者需考虑体外膜肺氧合支持,当氧合指数持续低于80毫米汞柱且对常规治疗无反应时,静脉-静脉模式ECMO可提供有效气体交换。糖皮质激素在纤维化期可能减轻肺泡炎症,但早期大剂量使用可能增加病死率。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替代疗法对新生儿有效,成人疗效尚不明确。持续肾替代治疗可清除炎症介质,适用于合并急性肾损伤者。动态监测动脉血气、胸部影像学及血流动力学指标,每4-6小时评估治疗反应。
抢救期间需严格记录出入量,维持血红蛋白80-100克/升,床头抬高30-45度预防呼吸机相关肺炎。恢复期进行渐进式呼吸康复训练,包括膈肌电刺激、吸气肌抗阻训练及有氧运动。出院后定期随访肺功能,避免吸烟及二手烟暴露,流感季节前接种肺炎疫苗和流感疫苗。营养支持建议每日蛋白质摄入1.2-1.5克/公斤,补充ω-3脂肪酸和抗氧化剂,心理干预需关注创伤后应激障碍筛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