孩子中耳炎如何治疗
孩子中耳炎可通过抗生素治疗、鼓膜穿刺、鼓膜置管、鼻腔冲洗、生活护理等方式治疗。中耳炎通常由细菌感染、病毒感染、咽鼓管功能障碍、过敏反应、腺样体肥大等原因引起。
1、抗生素治疗
细菌性中耳炎需遵医嘱使用抗生素,常用药物包括阿莫西林颗粒、头孢克洛干混悬剂、罗红霉素分散片等。用药期间需观察孩子是否出现皮疹、腹泻等不良反应。若为病毒性感染则无须使用抗生素,需对症处理发热或疼痛症状。
2、鼓膜穿刺
对于鼓室积液严重或持续不消退的情况,医生可能建议鼓膜穿刺抽液。该操作在局部麻醉下进行,可快速缓解耳闷胀感,同时抽取的液体可用于病原学检查。术后需保持耳道干燥1-2周,避免游泳或淋浴时进水。
3、鼓膜置管
反复发作的分泌性中耳炎可能需鼓膜置管术,通过微型通气管平衡中耳内外压力。置管后6-12个月多数可自行脱落,期间需定期复查防止管腔堵塞。家长应注意避免孩子用力擤鼻,减少呼吸道感染概率。
4、鼻腔冲洗
使用生理盐水鼻腔喷雾或洗鼻器清洁鼻腔,有助于减轻咽鼓管肿胀。每日1-2次冲洗能清除分泌物和过敏原,特别适合合并过敏性鼻炎的孩子。操作时注意保持头部倾斜角度,避免呛咳。
5、生活护理
哺乳期婴儿喂奶时抬高头部,避免呛奶引发中耳炎。大龄儿童应远离二手烟,感冒时正确擤鼻单侧交替进行。发作期可用温热毛巾敷耳缓解疼痛,睡眠时患耳朝上。注意观察听力变化,避免用力掏耳。
治疗期间应保证孩子充足休息,饮食选择易消化的粥类、蒸蛋等,避免辛辣刺激食物。保持室内空气流通,湿度控制在40%-60%。急性期暂缓游泳、坐飞机等可能影响耳压的活动。若出现高热不退、剧烈耳痛或面瘫等症状需立即就医。痊愈后建议定期进行听力筛查,预防腺样体肥大患儿每3-6个月复查耳镜。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