什么是牙槽骨
牙槽骨是上下颌骨包围和支持牙根的突起部分,主要由骨皮质、骨松质及牙周膜纤维组成,具有固定牙齿和缓冲咀嚼压力的功能。
1、解剖结构
牙槽骨分为固有牙槽骨、支持骨和基骨三部分。固有牙槽骨为围绕牙根的内层骨板,含筛状多孔结构供血管神经通过。支持骨包括皮质骨和松质骨,皮质骨构成外层硬质结构,松质骨内部呈蜂窝状排列。基骨为连接颌骨主体的部分,维持整体稳定性。
2、生理功能
通过牙周膜纤维将牙齿悬吊于牙槽窝内,实现牙齿的生理性动度。在咀嚼时通过骨小梁的定向排列分散咬合力,避免局部应力集中。同时作为造血器官参与钙磷代谢,其破骨细胞与成骨细胞持续进行骨改建。
3、病理变化
牙周炎会导致牙槽骨吸收,表现为牙周袋形成和牙齿松动。骨质疏松症可能加速牙槽骨高度降低。创伤性咬合可能引发局部骨缺损。正畸治疗中压力侧发生骨吸收,张力侧出现骨沉积。
4、影像学表现
X线片显示为包绕牙根的连续高密度线状影,正常骨小梁呈网格状排列。锥形束CT可三维评估骨量,骨吸收时可见硬骨板消失、嵴顶高度降低。骨髓腔在影像上表现为低密度区域。
5、临床关联
种植手术需评估牙槽骨密度及高度,骨量不足时需进行骨增量。正颌外科通过截骨调整牙槽骨位置。拔牙后牙槽嵴保存术可减少骨吸收。骨再生材料如Bio-Oss常用于牙槽骨缺损修复。
维护牙槽骨健康需保持口腔卫生,定期洁牙控制牙菌斑,避免长期单侧咀嚼。均衡摄入钙质和维生素D,戒烟限酒可降低骨质疏松风险。出现牙齿松动或牙龈退缩应及时就诊,早期干预可有效延缓骨吸收进程。正畸治疗期间需遵医嘱定期复查,确保牙槽骨适应性改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