腰椎穿刺适应症及注意事项
腰椎穿刺适用于诊断颅内感染、蛛网膜下腔出血等神经系统疾病,也可用于治疗性引流或药物注射。操作前需评估凝血功能及颅内压,术后需平卧4-6小时预防低颅压头痛。
腰椎穿刺是神经科常用的有创检查手段,通过穿刺针进入腰椎蛛网膜下腔获取脑脊液样本。诊断性穿刺主要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如化脓性脑膜炎、结核性脑膜炎的病原学检测,脑脊液生化分析可辅助诊断多发性硬化等脱髓鞘疾病。对于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,穿刺获取血性脑脊液是确诊依据之一。治疗性穿刺适用于良性颅内压增高症的脑脊液引流,或鞘内注射化疗药物如甲氨蝶呤治疗白血病脑膜转移。特殊情况下可通过穿刺注入造影剂进行脊髓造影。
操作前需严格掌握禁忌症,包括穿刺部位感染、严重凝血功能障碍、血小板低于50×10⁹/L等。术前应完成凝血四项、血小板计数检测,评估患者有无视乳头水肿等颅内压增高征象。穿刺时选择L3-L4或L4-L5椎间隙,采用无菌技术避免感染。术后去枕平卧可减少脑脊液外渗,观察有无头痛、恶心等低颅压反应。出现持续头痛可静脉补充生理盐水,严重者可行硬膜外血贴治疗。穿刺后24小时内避免剧烈运动,保持穿刺部位干燥清洁。
患者术后应增加水分摄入,每日饮水量保持2000-3000毫升有助于脑脊液再生。卧床期间可进行踝泵运动预防下肢静脉血栓,起身时采用轴线翻身避免腰部扭转。若出现发热、颈部强直等脑膜刺激征,需警惕穿刺后感染可能。有癫痫病史者需加强发作监测,颅内压增高患者穿刺后需持续监测意识状态。需要鞘内注射化疗药物时,应严格掌握药物浓度与注射速度,避免化学性脑膜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