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生儿败血症感染途径
新生儿败血症感染途径主要有母婴垂直传播、产时感染、产后感染三种类型,需根据感染阶段采取针对性防控措施。
1、母婴垂直传播
病原体通过胎盘或产道上行感染胎儿。妊娠期母体存在B族链球菌定植、梅毒螺旋体感染等状况时,病原体可经胎盘血行传播。表现为胎儿生长受限、胎动减少等。孕妇需规范产检,对B族链球菌阳性者分娩前4小时使用青霉素钠注射液预防。
2、产时感染
分娩过程中接触产道分泌物或母血导致感染。胎膜早破超过18小时、产程延长等情况会显著增加风险。新生儿可能出现呼吸急促、皮肤发花等表现。处理包括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,必要时使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预防。
3、产后感染
通过脐部、皮肤或黏膜等途径接触环境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、大肠埃希菌等致病菌。早产儿、低体重儿因皮肤屏障功能差更易感染。需严格消毒脐部,接触婴儿前规范手卫生。出现喂养困难、体温不稳定时需考虑使用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治疗。
4、医源性感染
气管插管、静脉置管等侵入性操作破坏皮肤屏障。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常见病原体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。表现为穿刺点红肿、CRP升高。应严格无菌操作,尽早拔除不必要的导管,疑似感染时使用注射用万古霉素。
5、母乳传播
母亲患乳腺炎或乳头皲裂时,乳汁可能含有金黄色葡萄球菌。哺乳前需清洁乳头,乳腺炎期间暂停亲喂。新生儿出现腹泻、腹胀等症状时应排查感染,必要时使用注射用苯唑西林钠。
预防新生儿败血症需贯穿围产期全过程。孕期应筛查并治疗B族链球菌感染,分娩时避免不必要的产科干预,产后做好脐部护理与手卫生。母乳喂养时注意乳房清洁,发现乳头破损及时处理。新生儿出现拒奶、反应差等异常表现时需立即就医,避免延误抗感染治疗时机。住院期间尽量减少侵入性操作,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