幼儿急疹是怎么感染的
幼儿急疹通常由人类疱疹病毒6型或7型感染引起,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和密切接触传播。
1、呼吸道飞沫传播
患儿咳嗽、打喷嚏时排出的飞沫中含有病毒颗粒,健康儿童吸入后可被感染。病毒在鼻咽部黏膜复制后进入血液,潜伏期通常为5-15天。发病初期可能出现轻微咳嗽、流涕等上呼吸道症状,随后出现特征性高热。
2、密切接触传播
病毒可通过唾液、皮肤接触等途径传播,如共用餐具、亲吻患儿面部等行为都可能造成感染。病毒在体外存活时间较短,但对婴幼儿免疫系统具有较强侵袭性,6-18个月龄儿童发病率最高。
3、母婴垂直传播
孕期母体感染可能导致病毒经胎盘传播给胎儿,但这种情况较为少见。更多表现为产后通过母乳喂养或日常护理时的密切接触传播。新生儿体内来自母体的抗体可在出生后提供暂时性保护。
4、免疫功能低下
早产儿、营养不良或存在先天性免疫缺陷的儿童更易发生感染。这类患儿可能出现较长时间的发热,皮疹消退较慢,严重者可能并发脑炎或血小板减少性紫癜。
5、环境因素影响
托幼机构等儿童密集场所容易发生群体性感染。春秋季气温变化较大时发病率升高,可能与病毒在适宜温度下更易传播有关。保持室内通风、定期消毒玩具可降低传播概率。
家长应注意保持患儿居室空气流通,使用含氯消毒剂清洁患儿接触过的物品。发热期给予充足水分,选择易消化的米粥、面条等食物。皮疹出现后无须特殊处理,避免抓挠即可。患儿应隔离至退热后24小时,托幼机构儿童建议皮疹完全消退后再返园。日常注意培养儿童勤洗手的习惯,在流行季节避免带儿童前往人群密集场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