胃底糜烂怎么治疗
胃底糜烂可通过抑酸护胃、黏膜修复、调整饮食、根除幽门螺杆菌、内镜下止血等方式治疗。胃底糜烂通常由幽门螺杆菌感染、药物刺激、胆汁反流、应激因素、不良饮食习惯等原因引起。
1、抑酸护胃
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肠溶胶囊、雷贝拉唑钠肠溶片能抑制胃酸分泌,减轻胃酸对糜烂黏膜的刺激。H2受体拮抗剂如法莫替丁片也可用于症状较轻者。治疗期间需监测肝功能,避免长期大剂量使用。
2、黏膜修复
铝碳酸镁咀嚼片可中和胃酸并在糜烂面形成保护层。瑞巴派特片能促进前列腺素合成,加速黏膜修复。用药期间可能出现便秘或腹泻,需调整剂量。
3、调整饮食
避免辛辣、过酸、油炸食物及浓茶咖啡。选择小米粥、山药、南瓜等易消化食物,采用少食多餐方式。进食时细嚼慢咽,餐后2小时内避免平卧。
4、根除幽门螺杆菌
采用含铋剂四联疗法,如胶体果胶铋胶囊联合阿莫西林胶囊、克拉霉素片及奥美拉唑。治疗前需完成碳13/14呼气试验,疗程结束后4周复查确认根除效果。
5、内镜下止血
对于伴活动性出血的糜烂,可在胃镜下实施钛夹封闭或氩离子凝固术。术后需禁食24小时,逐步过渡到流质饮食,密切观察有无再出血征象。
胃底糜烂患者应建立规律作息,保证充足睡眠,避免精神紧张。戒烟限酒,减少非甾体抗炎药使用。可适量食用猴头菇、秋葵等具有黏膜保护作用的食物,但需注意食物过敏情况。若出现呕血、黑便或持续腹痛加重,应立即就医。定期胃镜复查有助于评估黏膜修复情况,调整治疗方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