针灸治疗足跟痛的穴位有哪些
针灸治疗足跟痛可选用承山穴、昆仑穴、太溪穴、涌泉穴、阿是穴等穴位。足跟痛可能与足底筋膜炎、跟骨骨刺、跟腱炎等因素有关,建议在专业医师操作下进行针灸治疗。
1、承山穴
承山穴位于小腿后侧腓肠肌肌腹下方凹陷处,属足太阳膀胱经。针刺该穴位可缓解小腿痉挛及足跟部牵涉痛,尤其适用于因久站或运动过度导致的足底筋膜紧张。操作时需避开跟腱,采用平补平泻手法,配合局部热敷可增强疗效。孕妇及下肢静脉曲张患者慎用。
2、昆仑穴
昆仑穴在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,是足太阳膀胱经的原穴。该穴位对跟骨骨刺引起的放射性疼痛有显著缓解作用,能改善局部气血循环。针刺时可向太溪穴方向透刺,但需注意避免损伤腓肠神经。急性踝关节损伤者禁用。
3、太溪穴
太溪穴在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,属足少阴肾经。该穴位主治肾虚型足跟痛,常见于中老年患者,表现为晨起第一步疼痛明显。针刺配合艾灸可温补肾阳,建议选择下午申时15-17点施治效果更佳。糖尿病患者需谨慎控制刺激强度。
4、涌泉穴
涌泉穴在足底前三分之一凹陷处,为肾经井穴。适用于长期慢性足跟痛伴足底麻木者,能引火归元、滋肾填精。操作时宜采用浅刺法,可配合吴茱萸粉醋调敷贴。足部皮肤破损或感染者禁止施针。
5、阿是穴
阿是穴即足跟局部压痛点,需根据患者实际痛处灵活取穴。对跟腱炎或滑囊炎等局限性疼痛效果显著,常采用围刺法或刺络拔罐。治疗期间应减少负重活动,肥胖患者需配合体重管理。凝血功能障碍者禁用刺血疗法。
针灸治疗期间应避免足部受凉,可每日用40℃左右温水泡脚15分钟,水中可加入艾叶或红花促进血液循环。选择软底有足弓支撑的鞋子,减少硬地行走时间。若疼痛持续超过2周或出现红肿热痛,需及时复查排除感染、骨折等器质性病变。老年患者建议同步检测骨密度,预防骨质疏松加重足跟负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