灌肠有什么作用和功效
灌肠的主要作用包括清洁肠道、辅助治疗便秘、术前肠道准备、药物吸收促进以及诊断性检查辅助。灌肠是通过肛门向直肠和结肠注入液体,以达到不同医疗目的的操作。
1、清洁肠道
灌肠能有效清除肠道内积存的粪便和毒素,常用于肠镜检查或手术前的肠道清洁准备。通过灌肠液体的冲刷作用,可减少肠道内细菌数量,降低术后感染风险。清洁灌肠通常使用生理盐水或专用灌肠液,操作时需控制液体温度和流速。
2、辅助治疗便秘
对于顽固性便秘患者,灌肠可作为应急缓解手段。灌肠能直接软化干硬粪便,刺激肠壁神经反射,促进肠道蠕动。常用甘油灌肠剂或肥皂水灌肠,但不宜长期依赖,需配合饮食调整和运动治疗。
3、术前肠道准备
腹部手术前常规进行灌肠,可减少术中肠道内容物污染腹腔的风险。灌肠后肠道排空有助于手术视野暴露,降低术后肠梗阻发生率。术前灌肠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,避免过度灌肠导致电解质紊乱。
4、药物吸收促进
某些药物通过灌肠方式给药可提高生物利用度,避免首过效应。如溃疡性结肠炎常用的美沙拉嗪灌肠剂,能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。治疗性灌肠需严格掌握药物浓度和保留时间。
5、诊断检查辅助
钡剂灌肠造影需通过灌肠方式将造影剂导入结肠,用于诊断肠道病变。灌肠后X线检查可清晰显示结肠形态和黏膜变化,有助于发现息肉、肿瘤等异常。诊断性灌肠需配合体位变换使造影剂均匀分布。
进行灌肠操作时应注意选择适宜温度的灌肠液,避免过冷或过热刺激肠道;灌肠后建议平卧休息,观察有无腹痛、出血等异常反应;长期便秘患者应优先调整膳食结构,增加膳食纤维和水分摄入,配合规律运动,减少对灌肠的依赖性;治疗性灌肠须严格遵医嘱,不可自行增减药物剂量或频次;诊断性灌肠后需多饮水促进造影剂排出。出现严重腹胀、便血等情况应及时就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