吐血一般是什么原因引起的
吐血可能由消化性溃疡、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、急性胃黏膜病变、胃癌、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等原因引起。吐血在医学上称为呕血,是上消化道出血的典型表现,需立即就医明确病因。
1、消化性溃疡
胃溃疡或十二指肠溃疡侵蚀血管可能导致呕血,常伴随周期性上腹痛、反酸等症状。溃疡多与幽门螺杆菌感染、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有关。治疗需使用奥美拉唑肠溶胶囊、胶体果胶铋胶囊等药物,严重出血需内镜下止血。
2、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
肝硬化患者门静脉高压导致食管静脉曲张,破裂后出现大量呕血,可能伴黑便、休克。需紧急内镜套扎或组织胶注射止血,后期需服用普萘洛尔片降低门脉压力。
3、急性胃黏膜病变
应激、酒精或药物刺激可引起胃黏膜广泛糜烂出血,呕血量较少但持续。治疗需停用损伤因素,静脉注射雷贝拉唑钠肠溶片,必要时输血支持。
4、胃癌
肿瘤组织坏死或侵犯血管会导致呕血,多伴有消瘦、贫血等消耗症状。确诊需胃镜活检,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,晚期可联合替吉奥胶囊化疗。
5、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
剧烈呕吐或干呕造成贲门黏膜纵向撕裂出血,呕血多为鲜红色。多数可通过禁食、奥美拉唑镁肠溶片治疗自愈,严重者需内镜下止血。
出现呕血症状需绝对卧床休息,立即禁食禁水,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误吸。记录呕血量、颜色及伴随症状,尽快拨打急救电话。治疗期间避免粗糙、辛辣食物,恢复期选择流质饮食,遵医嘱定期复查胃镜。长期服用抗凝药或止痛药者需评估用药风险,肝硬化患者应严格戒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