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病因
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可能由母婴血型不合、感染、胆道闭锁、遗传代谢性疾病、红细胞增多症等原因引起,需及时就医明确病因。
1、母婴血型不合
母婴ABO或Rh血型不合可能导致溶血性黄疸,母亲体内抗体通过胎盘破坏胎儿红细胞,产生大量胆红素。患儿可能出现皮肤黄染迅速加重、贫血、肝脾肿大等症状。需通过光照疗法降低胆红素,严重时需换血治疗。
2、感染因素
新生儿败血症、尿路感染、TORCH感染等可抑制肝酶活性,影响胆红素代谢。常伴随发热、喂养困难、反应低下等表现。需进行血培养等检查,使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等抗生素控制感染。
3、胆道闭锁
先天性胆道发育异常导致胆汁排泄受阻,引起梗阻性黄疸。典型表现为陶土色大便、浓茶色尿液及进行性加重的黄疸。需通过肝胆核素扫描确诊,早期可行葛西手术重建胆道。
4、遗传代谢病
葡萄糖-6-磷酸脱氢酶缺乏症、半乳糖血症等遗传病可诱发黄疸。G6PD缺乏症患儿接触樟脑丸等氧化剂后易发生溶血,需避免接触诱因。半乳糖血症需改用无乳糖配方奶喂养。
5、红细胞增多症
胎儿宫内缺氧或胎盘输血过多导致红细胞破坏增加,胆红素生成过量。可能出现皮肤红紫、呼吸急促等症状。可通过部分换血疗法降低红细胞压积,配合蓝光照射治疗。
新生儿病理性黄疸需密切监测胆红素水平变化,母乳喂养者应保证每日8-12次有效哺乳促进胆红素排泄,避免使用磺胺类等可能加重黄疸的药物。家长应注意观察黄疸范围是否超过躯干、是否伴有嗜睡或抽搐等神经系统症状,发现异常需立即就医。出院后应定期随访胆红素值,早产儿及低体重儿更需加强监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