肝门部胆管癌是如何发现的
肝门部胆管癌通常通过黄疸、腹痛、皮肤瘙痒等症状引起警觉,结合影像学检查和病理活检确诊。主要诊断方式有血液肿瘤标志物检测、超声检查、CT/MRI扫描、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、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等。
肝门部胆管癌早期可能仅表现为轻度消化不良或食欲减退,随着肿瘤进展,胆汁排泄受阻会导致皮肤巩膜黄染,小便颜色加深如浓茶,大便呈陶土色。部分患者出现右上腹持续性隐痛或胀痛,疼痛可能向右肩背部放射。由于胆盐沉积刺激神经末梢,患者常有顽固性皮肤瘙痒,夜间加重影响睡眠。
血液检查可见胆红素显著升高,以直接胆红素为主,碱性磷酸酶和γ-谷氨酰转肽酶水平异常增高。肿瘤标志物CA19-9和CEA可能升高,但缺乏特异性。超声检查能发现肝内胆管扩张,但肝门部肿瘤因位置特殊可能显示不清。增强CT或MRI可清晰显示肿瘤范围、血管侵犯及淋巴结转移情况,MRCP能无创显示胆管树全貌。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可直接显示胆管狭窄或中断,同时获取细胞学标本。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兼具诊断和治疗价值,可放置支架缓解梗阻。
对于存在长期胆管结石、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等危险因素的人群,建议定期进行腹部超声和肝功能监测。出现不明原因黄疸或体重下降时,应及时就医完善肿瘤标志物和影像学检查。确诊后需评估手术可行性,无法手术者可考虑胆道引流改善生活质量。日常饮食宜选择低脂易消化食物,避免酒精摄入,保持适度活动以维持机体功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