什么是急性乙肝
急性乙肝是指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短期肝脏炎症,病程通常不超过6个月。急性乙肝的传播途径主要有母婴传播、血液传播、性接触传播等,临床表现包括乏力、食欲减退、恶心呕吐、黄疸等症状。多数患者可自愈,但部分可能发展为慢性乙肝。
急性乙肝的早期症状与普通感冒相似,可能出现低热、全身不适、肌肉关节酸痛等非特异性表现。随着病情进展,患者会出现明显的消化道症状,如厌食油腻、腹胀腹泻。部分患者可见皮肤巩膜黄染,尿液颜色加深呈浓茶样。肝脏可能出现轻度肿大伴压痛。实验室检查可发现血清转氨酶显著升高,乙肝病毒标志物阳性。
黄疸期是急性乙肝的典型阶段,通常持续2-6周。此阶段患者皮肤黏膜黄染明显,可伴有皮肤瘙痒。肝脏功能损伤达到高峰,严重者可出现凝血功能障碍。恢复期黄疸逐渐消退,肝功能指标缓慢恢复正常。绝大多数患者在3-4个月内完全康复,病毒被清除并获得持久免疫力。
少数患者可能进展为重型肝炎,表现为极度乏力、严重消化道症状、意识障碍等。这种情况需要立即住院治疗。妊娠期妇女、老年人及免疫功能低下者发生重型肝炎的风险较高。极少数急性乙肝患者会转为慢性感染,长期携带病毒并可能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。
预防急性乙肝最有效的方法是接种乙肝疫苗。日常生活中应避免不洁注射、使用消毒不严格的医疗器械、不安全性行为等高危行为。出现可疑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检查,确诊后需卧床休息,保证营养摄入,避免饮酒和使用肝毒性药物。密切接触者应进行血清学筛查和预防接种。
相关推荐
03:15
01:40
01:43
01:52
01:47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