足跟痛是什么原因引起的
足跟痛可能由足底筋膜炎、跟骨骨刺、跟腱炎、脂肪垫萎缩、滑囊炎等原因引起,通常表现为足跟部刺痛、晨起疼痛加重、行走受限等症状。
1、足底筋膜炎
足底筋膜炎是足跟痛最常见的原因,主要由于足底筋膜长期受到牵拉或劳损导致无菌性反应。患者常表现为晨起第一步疼痛明显,活动后减轻但久站或行走后加重。治疗需减少足部负重活动,可遵医嘱使用双氯芬酸钠凝胶局部涂抹,或采用冲击波治疗促进炎症消退。
2、跟骨骨刺
跟骨骨刺多因足底筋膜长期牵拉跟骨附着处,导致骨质异常增生形成骨赘。疼痛特点为尖锐刺痛,按压跟骨底部有明确痛点。X线检查可确诊,急性期需穿戴足弓支撑鞋垫,严重者可考虑局部封闭治疗。
3、跟腱炎
跟腱炎常见于运动量突然增加的中青年人群,因跟腱反复微损伤引发炎症反应。典型症状为跟腱部位肿胀压痛,踝关节背屈时疼痛加剧。治疗需停止剧烈运动,采用冰敷缓解肿胀,可遵医嘱使用氟比洛芬巴布膏外敷。
4、脂肪垫萎缩
足跟脂肪垫萎缩多见于老年人,因脂肪组织退变导致减震功能下降。表现为足跟部持续性钝痛,赤足行走时症状显著。建议选择软底缓冲鞋,避免坚硬地面行走,必要时可使用硅胶足跟垫分散压力。
5、滑囊炎
跟骨后滑囊炎常由鞋子摩擦刺激引起,表现为跟腱止点上方红肿热痛。需更换宽松软底鞋,急性期可遵医嘱使用洛索洛芬钠贴剂,合并感染时需配合抗生素治疗。
足跟痛患者日常应控制体重减轻足部负荷,避免长时间站立或行走,选择具有缓冲功能的运动鞋,每日可进行足底筋膜拉伸训练。急性疼痛期可采用冰敷缓解症状,若持续疼痛不缓解或出现明显肿胀发热,应及时就医排除骨折、感染等严重情况。中老年患者建议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查,预防骨质疏松导致的病理性骨折风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