骨折后走路脚底板疼是怎么回事
骨折后走路脚底板疼可能与局部炎症反应、足底筋膜炎、创伤性关节炎、神经压迫或骨骼畸形愈合等因素有关。通常表现为行走时疼痛加剧、局部肿胀或活动受限等症状。
1、局部炎症反应
骨折后局部软组织损伤会引发炎症反应,导致前列腺素等炎性介质释放,刺激神经末梢产生疼痛。这种疼痛在负重行走时尤为明显,可能伴随皮肤发红、皮温升高。可通过冷敷缓解肿胀,遵医嘱使用布洛芬缓释胶囊、塞来昔布胶囊等非甾体抗炎药控制炎症。
2、足底筋膜炎
骨折后长期制动可能导致足底筋膜挛缩,恢复行走时因反复牵拉引发无菌性炎症。疼痛多集中于足跟或足弓处,晨起第一步或久坐后起步时症状显著。建议穿支撑型鞋垫,配合牵拉训练,必要时采用冲击波治疗。
3、创伤性关节炎
关节内骨折可能破坏软骨面,导致关节面不平整引发继发性关节炎。表现为负重时关节间隙疼痛、活动弹响,X线可见关节间隙狭窄。可关节腔注射玻璃酸钠注射液,严重者需行关节镜清理术。
4、神经压迫
骨折愈合过程中骨痂过度增生或瘢痕组织形成,可能压迫足底内侧神经等周围神经。典型症状为烧灼样疼痛伴感觉异常,夜间可能加重。神经电生理检查可确诊,轻度病例可用甲钴胺片营养神经,严重者需手术松解。
5、畸形愈合
骨折复位不良可能导致足弓结构改变,使足底压力分布异常。步行时出现特定区域集中性疼痛,足印分析可见压力偏移。早期可通过矫形鞋垫调整,明显畸形需截骨矫形手术。
骨折后出现足底疼痛应避免长时间站立行走,选择软底缓冲鞋减少冲击,每日用温水泡脚促进血液循环。康复期可进行足趾抓毛巾、踝泵运动等训练,逐步恢复足部肌力。若疼痛持续超过两周或出现夜间静息痛,应及时复查X线或CT评估愈合情况。饮食注意补充钙质和维生素D,如牛奶、深海鱼等,有助于骨骼修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