慢性盆腔炎怀孕了怎么办
慢性盆腔炎患者怀孕后可通过定期产检、药物治疗、调整生活方式、物理治疗、心理疏导等方式干预。慢性盆腔炎可能由病原体感染、免疫功能异常、邻近器官炎症蔓延、医源性操作损伤、内分泌紊乱等因素引起。
1、定期产检
妊娠合并慢性盆腔炎需增加产检频率,重点监测炎症指标和胎儿发育情况。每2-4周进行妇科检查评估盆腔触痛、分泌物性状,通过B超观察输卵管是否增粗、盆腔积液量变化。若出现下腹坠痛加重或阴道流血需立即就医,警惕宫外孕或先兆流产风险。
2、药物治疗
在医生指导下可选用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抗生素,如头孢曲松钠注射液、阿奇霉素分散片等控制感染。疼痛明显时可短期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片,禁用布洛芬等非甾体抗炎药。中成药如妇科千金胶囊需在中医师辨证后使用,避免自行服用活血化瘀类药材。
3、调整生活方式
保持外阴清洁干燥,选择棉质内裤并每日更换。避免久坐久站,每2小时变换体位促进盆腔血液循环。饮食增加优质蛋白和维生素C摄入,如鸡蛋、西蓝花等,限制辛辣刺激食物。禁止盆浴、游泳等可能引起逆行感染的行为。
4、物理治疗
在孕中期稳定期可尝试局部热敷,将40℃左右热水袋裹毛巾放置下腹,每次15-20分钟。超短波等理疗需经产科医生评估后实施,避免在孕早期和胎位不正时使用。凯格尔运动能改善盆底肌张力,每日3组每组10次收缩,注意动作轻柔。
5、心理疏导
疾病与妊娠双重压力可能引发焦虑情绪,可通过正念呼吸训练缓解。记录胎动情况并与医生保持沟通,了解盆腔炎通常不影响胎儿智力发育。参加孕妇学校学习分娩知识,避免过度担忧炎症导致难产等并发症。
妊娠期间应监测体温和阴道分泌物变化,出现发热或脓性分泌物需及时就诊。分娩后42天复查时需重点评估盆腔恢复情况,必要时进行输卵管通畅度检查。哺乳期用药需选择头孢类等安全性高的药物,治疗期间可暂时存储母乳。保持适度运动如孕妇瑜伽,增强盆底肌肉支持力,但避免剧烈跑跳动作。建立规律的作息时间,保证7-8小时睡眠有助于免疫力恢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