肾引起的高血压是什么
肾引起的高血压通常是指肾性高血压,主要由肾脏疾病或肾血管病变导致血压升高。肾性高血压可分为肾实质性高血压和肾血管性高血压两类,常见原因包括慢性肾炎、肾动脉狭窄、多囊肾等肾脏疾病。肾性高血压可能表现为血压持续升高、头痛、头晕等症状,需通过肾功能检查、肾脏超声等明确诊断。
肾实质性高血压多由慢性肾小球肾炎、糖尿病肾病等肾脏实质病变引起。这类患者肾脏滤过功能受损,导致水钠潴留和肾素-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,进而引起血压升高。患者可能出现蛋白尿、血尿等肾脏损伤表现,血压往往难以通过常规降压药物控制。治疗需针对原发肾脏疾病,同时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卡托普利片、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如氯沙坦钾片等药物控制血压。
肾血管性高血压主要由肾动脉狭窄导致肾脏血流灌注不足,刺激肾素大量分泌所致。常见病因包括动脉粥样硬化、大动脉炎等。这类患者血压升高明显,部分可出现腹部血管杂音。诊断需依靠肾动脉造影或CT血管成像。治疗上轻度狭窄可使用钙通道阻滞剂如硝苯地平控释片,严重狭窄可能需血管成形术或支架置入。
肾性高血压患者日常需严格限制钠盐摄入,每日食盐量不超过5克。保持规律作息,避免过度劳累。监测血压变化,遵医嘱调整用药。出现水肿、尿量减少等异常应及时就医。定期复查肾功能、电解质等指标,评估疾病进展。合并糖尿病、高脂血症等慢性病患者需同时控制相关指标。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