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孩为什么会得手足口病
小孩得手足口病通常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,主要有柯萨奇病毒A16型、肠道病毒71型等病原体感染,与免疫力低下、接触传播、卫生习惯等因素相关。手足口病多见于5岁以下儿童,表现为发热、手足口腔疱疹等症状,具有较强传染性。
1. 肠道病毒感染
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是主要病原体,通过呼吸道飞沫或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体传播。病毒侵入人体后会在咽部或肠道复制,继而进入血液循环引发全身症状。患儿可出现口腔黏膜疱疹、手足臀部皮疹,严重时可能并发脑炎或心肌炎。治疗需遵医嘱使用利巴韦林颗粒、干扰素α2b喷雾剂等抗病毒药物,并隔离避免传播。
2. 免疫力发育不全
婴幼儿免疫系统尚未完善,血清中和抗体水平较低,对肠道病毒易感性高。早产儿、营养不良儿童风险更高,感染后症状可能更严重。日常应保证充足营养摄入,适当补充维生素AD滴剂、脾氨肽口服冻干粉等免疫调节剂。母乳喂养有助于通过母体抗体增强婴儿抵抗力。
3. 密切接触传播
幼儿园、游乐场等儿童聚集场所易发生交叉感染,病毒可通过唾液、疱疹液、粪便等途径传播。患儿玩具、餐具、毛巾等物品可能成为传染源。家长需对患儿衣物进行煮沸消毒,使用含氯消毒液擦拭物体表面。接触患儿后应用流动水洗手,避免用未清洁的手触摸眼鼻口。
4. 卫生习惯不良
儿童饭前便后未洗手、啃咬玩具等行为会增加感染概率。病毒在常温下可在外环境存活数日,通过污染水源或食物可引起暴发流行。培养儿童使用肥皂七步洗手法,避免饮用生水,生熟食分开处理。发病期间可用康复新液漱口促进口腔溃疡愈合。
5. 季节流行因素
夏秋季气温适宜病毒存活,是手足口病高发期。潮湿环境有利于病毒传播,雨季过后常出现发病高峰。流行期间应减少儿童前往密闭公共场所,接种EV71型灭活疫苗可预防重症。如出现持续高热、肢体抖动等症状需立即就医,必要时使用甘露醇注射液降低颅内压。
家长需注意保持患儿皮肤清洁,剪短指甲避免抓破疱疹。饮食宜选择温凉流质食物如米汤、藕粉,避免辛辣刺激口腔溃疡。患儿应隔离至症状消失后1周,用过的物品需紫外线或高温消毒。托幼机构发现病例后应对场所全面消杀,密切接触者观察10天。恢复期可适量补充锌硒宝片促进黏膜修复,但所有药物使用均需医生指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