婴儿佝偻病的特征是怎么回事
婴儿佝偻病可能由维生素D缺乏、钙摄入不足、遗传代谢异常、早产或低体重、慢性肝肾疾病等原因引起,通常表现为颅骨软化、方颅、肋骨串珠、鸡胸、X型腿或O型腿等症状。可通过补充维生素D、增加日照、调整饮食、药物治疗、矫形手术等方式干预。
1、维生素D缺乏
维生素D缺乏是婴儿佝偻病最常见的原因,可能与日照不足或饮食摄入不足有关。婴儿皮肤合成维生素D的能力较弱,若未及时补充维生素D制剂,容易导致钙磷代谢紊乱。典型症状包括夜间哭闹、多汗、枕秃,长期缺乏可引发骨骼变形。治疗需遵医嘱口服维生素D滴剂,如星鲨维生素D滴剂、悦而维生素D滴剂,同时增加户外活动时间。
2、钙摄入不足
母乳或配方奶中钙含量不足可能影响骨骼矿化,尤其早产儿对钙需求更高。患儿可能出现囟门闭合延迟、牙齿萌出晚等症状。建议通过强化钙的配方奶粉补充,必要时使用碳酸钙D3颗粒等钙剂。哺乳期母亲需保证每日1000-1200毫克钙摄入,可食用乳制品、豆制品等高钙食物。
3、遗传代谢异常
低磷抗维生素D佝偻病等遗传性疾病会导致肾小管磷重吸收障碍,表现为进行性下肢弯曲、生长迟缓。此类患儿需长期使用磷酸盐合剂联合活性维生素D治疗,如骨化三醇胶丸。家长需定期监测血磷水平,避免高磷饮食。
4、早产或低体重
早产儿体内钙磷储备不足,且胃肠吸收功能不完善,更易发生佝偻病。这类婴儿需在医生指导下早期补充维生素D800-1000IU/天,使用特殊医学用途婴儿配方食品。需重点观察腕部X线改变,若出现毛刷样征需加强干预。
5、慢性肝肾疾病
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或慢性肾功能不全会影响维生素D活化,导致难治性佝偻病。除骨骼症状外,可能伴有黄疸、水肿等原发病表现。治疗需针对原发病,必要时静脉补充维生素D制剂如胆维丁乳,严重骨骼畸形需骨科会诊。
预防婴儿佝偻病需保证每日400IU维生素D补充,足月儿出生后2周开始补充直至2岁。母乳喂养婴儿应适当增加户外活动,每天接受10-15分钟日光照射,避免强烈阳光直射。添加辅食后多选择富含钙的食材如酸奶、豆腐,避免过量摄入影响钙吸收的谷物。定期进行儿童保健体检,监测前囟闭合情况与下肢力线,发现异常及时转诊儿科或内分泌科。冬季或高纬度地区居住者可适当增加维生素D补充量,但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剂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