结肠息肉的症状及治疗是什么
结肠息肉可能出现便血、腹痛、排便习惯改变等症状,治疗方式主要有内镜下切除、手术切除、药物治疗、饮食调整、定期复查等。结肠息肉可能与遗传、慢性炎症刺激、不良饮食习惯等因素有关,通常表现为黏液便、里急后重感等症状。
1、内镜下切除
内镜下切除适用于直径较小的结肠息肉,常用方法包括内镜下黏膜切除术、内镜下黏膜剥离术。操作过程中医生会使用电凝器械或圈套器切除息肉,术后需要禁食一段时间并观察有无出血。内镜治疗创伤小且恢复快,但可能因息肉基底较宽导致切除不完全。
2、手术切除
对于直径超过2厘米或疑似癌变的结肠息肉,可能需要进行腹腔镜手术或开腹手术。手术方式包括肠段切除术、肠造口术等,术后需要住院观察并预防感染。手术治疗能彻底清除病灶但创伤较大,可能出现肠粘连、吻合口瘘等并发症。
3、药物治疗
药物治疗主要用于缓解结肠息肉引起的炎症反应,常用药物包括美沙拉嗪肠溶片、柳氮磺吡啶肠溶片、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等。这些药物可抑制肠道炎症反应并调节菌群平衡,但无法消除已形成的息肉,需配合其他治疗方式使用。
4、饮食调整
饮食调整有助于预防结肠息肉复发,建议增加西蓝花、燕麦、木耳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摄入,减少红肉、腌制食品的食用量。每日饮水量应保持在2000毫升以上,避免进食过硬、过烫的食物刺激肠道黏膜。
5、定期复查
结肠息肉切除后需定期进行肠镜复查,通常建议术后1年复查一次,连续两次阴性后可改为3年一次。复查时需提前进行肠道准备,服用聚乙二醇电解质散等清肠药物。长期随访能及时发现息肉复发或癌变倾向。
结肠息肉患者术后应保持规律作息,避免久坐不动,每周进行快走、游泳等有氧运动3次以上。注意观察排便情况,出现持续腹痛或便血需及时就医。日常可适量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,但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。烹饪方式以蒸煮为主,减少油脂摄入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