得了细菌性肠炎怎么办
细菌性肠炎可通过调整饮食、补液治疗、抗生素治疗、益生菌调节、对症止泻等方式治疗。细菌性肠炎通常由沙门菌属、志贺菌属、大肠埃希菌等病原体感染引起。
1、调整饮食
发病初期需禁食4-6小时,减轻胃肠负担。症状缓解后逐步过渡至低脂低渣饮食,选择米汤、藕粉等流质食物。恢复期可进食蒸蛋羹、软烂面条等半流质,避免牛奶、豆类等产气食物。每日少量多餐,每次进食量不超过200毫升。
2、补液治疗
每排便1次需补充100-150毫升口服补液盐,推荐使用口服补液盐Ⅲ。重度脱水者需静脉输注0.9%氯化钠注射液或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。补液时需监测尿量,维持每小时30毫升以上尿量为宜。
3、抗生素治疗
轻中度感染可选用诺氟沙星胶囊、盐酸环丙沙星片等喹诺酮类药物。儿童及孕妇建议使用头孢克肟颗粒、阿奇霉素干混悬剂。抗生素疗程通常3-5天,严重感染需延长至7-10天。用药期间需观察是否出现皮疹、腹泻加重等不良反应。
4、益生菌调节
可选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、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等微生态制剂。益生菌与抗生素需间隔2小时服用,避免活性菌被灭活。持续使用2-4周有助于恢复肠道菌群平衡,减少腹泻复发。
5、对症止泻
水样便者可短期使用蒙脱石散,每次1袋每日3次。腹痛明显可用消旋山莨菪碱片解痉,但青光眼患者禁用。发热超过38.5℃需服用对乙酰氨基酚片退热,忌用阿司匹林以免诱发瑞氏综合征。
恢复期应保持饮食清淡,每日饮水1500-2000毫升,避免进食生冷、辛辣及高脂食物。注意餐具消毒,处理食物前规范洗手。观察排便次数及性状变化,若出现血便、持续高热或意识模糊需立即就医。症状消失后仍需继续调理1-2周,逐步恢复正常饮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