造成驼背的原因
驼背可能由遗传因素、不良姿势、骨质疏松、脊柱病变、肌肉失衡等原因引起,表现为脊柱后凸畸形,需根据具体病因干预。
1、遗传因素
部分先天性脊柱发育异常如休门氏病、马凡综合征等可导致结构性驼背,这类情况多伴随家族史,需通过影像学确诊。早期可通过定制支具矫正,严重者需行脊柱矫形手术。
2、不良姿势
长期伏案工作、低头使用电子设备等习惯性姿势错误,会使颈胸椎周围肌肉韧带松弛,形成姿势性驼背。建议每30分钟调整坐姿,配合核心肌群训练改善。
3、骨质疏松
椎体压缩性骨折是中老年驼背主因,尤其绝经后女性更易因骨量减少导致多节段椎体楔形变。需进行骨密度检测,补充钙剂与维生素D,必要时使用阿仑膦酸钠片等抗骨质疏松药物。
4、脊柱病变
强直性脊柱炎、脊柱结核等疾病可破坏椎体结构,引发进行性后凸畸形。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需长期服用塞来昔布胶囊缓解炎症,结核患者应规范使用异烟肼片等抗结核药物。
5、肌肉失衡
胸肌紧张合并背部肌群无力时,会形成胸椎后凸代偿。可通过拉伸胸大肌、强化斜方肌下束等康复训练改善,严重者需注射A型肉毒毒素松弛过度收缩肌肉。
日常应保持正确坐立姿势,使用符合人体工学的桌椅,避免单肩背包;青少年建议每日进行引体向上、小燕飞等背部肌肉锻炼;中老年人需定期检测骨密度,适度晒太阳促进维生素D合成;已出现驼背者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矫形支具,并避免提重物等增加脊柱负荷的行为。若驼背进展迅速或伴随疼痛麻木,应及时就诊脊柱外科。